和硫磺配製成易燃性液體,用這種液體浸漬樹枝或麻絮,裝入金屬製桶內投出,或從管子裡**出來。戰鬥時,把這種裝有液體的金屬器具點燃後,用投石機投入敵人之中,造成漫延燃燒,產生窒息作用,削弱敵人的力量,東羅馬帝國靠這種武器曾屢次擊退回教軍隊的侵犯。一直到十字軍東征時,這種武器仍具有強大的威力。後來此種戰法逐漸傳入西方各地。400 年後,撤拉層人曾在埃及用此法對付聖路易計程車兵。此外,在美國南北戰爭也採用過此法。16 世紀末,法國皇太子妃的異教徒審問官,曾用窒息的煙對付優更諾教徒的窯洞。”
“16 世紀以後,人們開始有意識地研製這種兵不血刃而能克敵制勝的有毒煙霧,使之不斷規範化,成為部隊在戰場上經常使用的真正的武器。大約在1570 年,奧地利騎士法伊德?維爾福?馮森夫騰貝格建議,把砷煙彈用於對土耳其人的戰鬥。這種彈投入敵人軍營後,燃燒時產生的砷蒸氣,可使軍營中的敵人中毒。1600 年前後,在著名的醫生、自然科學家菲阿拉謹梯所著的《秘方節略》一書中,記載著一種由硫磺、松節油、人糞、人血等蒸餾而得的油,此油氣味很強烈,若將其投入堡壘內,無人能在其中停留。”
“1654 年,米蘭人達梯羅,又發明一種類似毒煙雲的火藥,用它點燃後散佈出可憎的煙及有害的惡臭,使遭襲者不能參加戰鬥,甚至死亡。法國工程師,曾在對克內他的戰爭中,把這種裝料的手榴彈用於對付敵方地道,取得了特殊的效果。1660 年,在奧斯納布呂克出版的一本關於炮兵的書中,印有過去稱為‘飛球’的縱火手榴彈的圖樣。這種手榴彈的裝藥是砷、銻和硫磺。著名醫生,化學家和工藝學家格勞貝爾也設計過一種分室裝填硝酸和松節油的炮彈,爆炸時放出對眼睛有強烈刺激的煙霧,把敵人‘燻跑’。”
“人類在這方面可以說進行了很多探索,但是由於當時科技水平的限制,不可能有根本性的突破。”古代戰爭中應用毒物是一個逐步發展的歷史過程。從開始時的燻煙加上毒物,到逐漸新增瀝青乃至砷、硫磺等一些天然的有毒化學物質;從原地使用到逐漸向與火藥混合投擲使用轉變,一步步得以進化,但這些最多還只是化學武器的萌芽。化學武器真正大規模的出現在戰場上是在本次歐戰期間。”
。,
(三百二十八)人民防化教程
“西方化學工業的迅速發展,生產出越來越多的有毒化工產品中間體,如後來應用於實戰的氯氣、光氣等,特別是合成染料、化肥工業突飛猛進,為軍事上使用提供了更多的可供選擇的新型化學毒物,這極大地促進了毒劑的發展,早期使目的刺激性毒劑基本上來源於染料工業。而此時,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規模的戰爭爆發了。這場戰爭,涉及30 多個國家,交戰雙方動員了9000 多萬人,20 世紀初的先進科學技術廣泛應用於戰爭。化學武器作為一種全新的武器,也第一次出現在人類戰爭的舞臺上。”
伴隨著講臺上的青年軍官發出的低沉的聲音,整個教室裡靜悄悄的,所有的男女大學生們,目光都集中在了幻燈片上。
“化學家們試圖把有毒物質應用於戰場。由於這場世界大戰爆發後很快陷入僵局,這如同一支催生劑般促成了化學武器的誕生。化學武器的發展開始時帶有某些偶然性。其最初的動力來自於一些化學家,因為他們注意到,在他們的實驗室裡有許多化學物質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並感到能夠利用這些作用為國家的戰爭效力。大概從1914 年起,在歐洲的幾個科學實驗室裡,都在力圖把實驗室的化合物轉化為戰爭武器。儘管那時已經發現一些化學物質具有很強的毒性,可以作為化學戰劑使用,但武器的設計者們很快就意識到,要設計一種能對疏散在遠離目標地區的敵人產生有效毒害濃度的武器,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投送戰劑唯一現實的方法是汙染敵方的環境,特別是其所呼吸的空氣,希望有一些戰劑最終能進入人體。而這樣勢必對戰時的氣象條件有很大的依賴性,特別是風向和風速,如果條件適宜,巨大的毒劑雲團就能隨風飄遊,並擴散整個目標區;但是如果條件不適合,比如風大小,毒雲就會滯留傷害自己,風太大,毒雲就很快被吹散或稀釋得不再對人有害。一般來說,一種武器系統在客觀上對氣象條件的依賴性越大,其使用的機會就越小。”
“而這場世界大戰的爆發,極大的刺激了化學武器的發展,並最終促成了其在戰爭中大規模的使用。”
講臺上的軍官提到那場發生在歐洲的戰爭時,聲音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