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8部分

藩願意出動一萬兵馬幫助國公打敗德川家。薩摩武士彪悍善戰,日本聞名。如果事後國公願意將半個日向國賞賜給島津家,島津家就感激不盡。”

原來這個島津光久,是來投靠李植的。不但提供情報,還願意出兵幫助李植打仗。

李植淡淡問道:“我是大明人,你跟著我打德川家,不怕手下士兵譁變麼?”

李植說的是日本人對外來入侵者的排斥。

實際上,日本“和”民族的民族意識十分強烈。

一六三七年九州基督教教徒舉旗反叛,德川家僅僅是請求荷蘭戰船炮轟叛軍,就受到全日本的非難,說德川幕府請外援殺自己人。後世的明治維新,實際上也是因為德川幕府無力抵抗“黑船”入侵者,刺激了日本的民族自尊心,導致全日本憤然站起要推翻幕府。當時倒幕派的理由,就是德川幕府無法保護日本。

實際上,日本本來也不是“和”民族的。日本原先是原住民“阿依奴人”的,日本“和”民族從日本中部崛起,把阿依奴人殺光屠盡,趕到了北海道去,才成為了日本的主人。在這場持續千年的民族戰爭中,日本的和民族形成了清晰的民族認可感。

如果薩摩藩幫助李植這個大明人攻打德川家,顯然會在日本遭到極大的阻力。

德川光久拱手說道:“薩摩藩不會公開在國公麾下行事。但只要國公大人佔領大阪,島津家就會以德川幕府軟弱無力為名舉起義旗,聯絡各地的大名推翻德川幕府。”

第五百六十五章 大阪

十一月十三日,一萬虎賁師乘船穿過瀨戶內海,登陸本州島包圍了大阪城。

大阪城是日本比較大的城堡之一。一五八三年,豐臣秀吉在石山本願寺的原根據地上建造大坂城,以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完成了本丸(主郭)。直到秀吉死去之前,仍持續不斷地建設二之丸及三之丸等附郭,以及多重水堀(護城河)和運河等防禦設施。

一六一五年大阪城毀於戰火,德川家康佔領大阪後將其擴建。擴建後的大阪城天守閣高十七丈四尺,內有八層。

大阪城城堡是由本丸、二之丸和三之丸構成的防禦堡壘。外圍是大量的石垣和水堀組成的防禦層,內部是由彎曲的道路和射擊孔組成的迷宮一樣的通道。城堡最外圍的三之丸東西長十四“町”,南北長九“町”,換算成後世的度量衡大概是一千六百米長,九百五十米寬。

大阪城城下面是一個繁榮的集市,可以說是日本西部最重要的城市,大概有十餘萬人口。據鄭開達說,這大阪的城下町是日本的商品集散基地,是日本的中心城市之一。

但李植的大軍包圍城池後,慌張的市民們立即就拋棄了這座城市,帶著細軟跑遠了。整座城市如今空無一人。

李植站在城下町東面的一片小土丘上,用望遠鏡觀察五里之外的大阪城城堡。

這是一座很大的城堡,甚至比大明的一些小縣城還要大一些。有層層的護城河、壕溝和牆體保護,天守閣高高矗立在中間。城堡三之丸後面的城牆上站著舉著鐵炮的日本足輕。據島津家的情報,城堡裡面的守軍裝備了七千挺鐵炮。

整座城堡,不可謂防禦不嚴密一六一四大阪冬之陣德川家康率領二十萬人包圍大阪城,最後也打不下來,只能和談用計。

然而所謂的防禦嚴密,只是對於日本的軍事技術而言。

在十七世紀的中葉,日本的軍事技術已經落後於時代。由於冶鑄業的技術拙劣,日本的大炮發展十分緩慢。到了李植率軍攻來的一六四三年,德川家康都沒有為大阪的城牆裝備足夠的大炮。

李植從望遠鏡裡觀察,大阪城上只有大炮十六門。這些大炮似乎是和荷蘭人買的加農炮。李植仔細看了看,覺得這些大炮是荷蘭人的“半長加農炮”,炮彈重三十二磅。

用十六門加農炮威懾日本各地的藩鎮和試圖叛亂的農民來說足夠了,在普遍缺乏火炮的日本,這已經是重灌防禦了。

對於日本人來說,這座大阪城就是一座不可攻落的堅城。

但在李植動輒裝備百門大炮的虎賁師面前,這十六門炮就有些寒酸了。

李植的大炮領先於這個時代一百年,比大阪城的十六世紀防禦思想領先整整兩百年。兩百年的技術領先,帶來的效果不是用“優勢”兩個字可以形容的。

李植一萬虎賁師從船上卸下了一百六十門十八磅長炮,炮兵和步兵們推動大炮,在大阪城三之丸的六里外停了下來。

城牆上面的守軍似乎十分緊張,在六里的距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