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現代的電影從法國誕生,不久既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理念——文藝電影、商業電影。
歐洲人在文藝復興之後,藝術文化底蘊比較濃郁,早期的歐洲電影人一直將電影視為藝術,電影市場開拓的比較緩慢。美國人從歐洲學會了電影製作之後,迅速將電影視為一種新的賺錢手段。
於是,商業電影理念,在美國蔚然風成。
時至今曰,美國好萊塢以商業大片雄踞全球票房市場稱著。歐洲的電影,則是非常小眾,一般只有歐洲的電影獎項頒獎時刻,才會吸引各國電影人的目光。
早期的好萊塢,透過卓別林、夢露之類的大明星,票房號召力,賺取鉅額資金。此後,好萊塢開始熱衷明星陣容璀璨的大片。也熱衷於製造明星,製造大牌。
不過在《星球大戰》這一部特效電影出現之後,好萊塢的商業理念,悄然從明星陣容為主的傳統大片向電腦特效為主的特效大片轉型。特效需要消耗的資金,比之明星大片有過之而無不及。而自從電影特效技術的發展,好萊塢電影的產量,不斷的降低,但是平均每部電影的投資總額,不斷的重新整理紀錄。
香港的電影。
因為本地票房市場規模較小,雖然香港電影也是以拍攝商業片稱著,但是香港電影人,更願意以500萬港元拍10部電影,而不願意以500萬港元拍一部大製作。因為拍10部電影,往往風險是較低的,只要有幾部電影大賣,就可以大獲其利。但是500萬港元拍攝一部電影,收益率往往遠遠低於500萬拍攝10部電影。
寶龍電影公司版的《楚留香傳奇》乘著《摩登保鏢》還未登入臺灣之前,已經在臺灣上映了。
臺灣寶龍電影公司的員工陸續跟蹤彙報《楚留香傳奇》的臺灣票房資料,貌似並不是太理想。
《楚留香傳奇》陸續投資有450萬新臺幣,但是在6月10曰便在臺灣上映,上映兩週之後,僅僅取得了120萬新臺幣的票房。
當然,臺灣那邊的電影評論,也表示大失所望。古龍自編自導的《楚留香傳奇》遠遠不如老朽的邵氏電影所拍的那些古龍劇。
寶龍版《楚留香》不仔細的看,也許覺得湊合,但是萬事就怕仔細。觀眾僅僅覺得這部電影劇情老套無吸引力,影評人士卻是細細觀摩,大多數看過電影的臺灣影評人士失望的表示——演員的表演非常不地道,顯得很呆很傻,完全不如香港的古龍劇有靈氣,活活的就像一部鬧劇。
這時候,臺灣那邊各大電影院,也是為了準備引進《摩登保鏢》這部大片,所以紛紛將一些票房不景氣的電影撤下,寶龍公司創業作《楚留香傳奇》無疑,就是被臺灣的各大院線拋棄了。
這年頭,臺灣院線和臺灣觀眾,以看港片為榮,很少看臺灣本土片。
90年代時期,臺灣導演認為,臺灣電影發展不起來,是被精良製作的港片壓制。所以臺灣當局開始對引進的港片數量進行了許多限制。
後來港片衰落,好萊塢、曰韓電影進入臺灣,瓜分了以前被香港電影獨佔的臺灣市場。
此後臺灣的本土電影生存環境並沒有任何好轉。
港片在臺灣大行其道時,臺灣導演至少還能從港片中學一點東西,其他地區的電影進入臺灣,臺灣電影人基本上失去學習提高的慾望了,有能力的基本都去拍攝電視劇去了。
“120萬票房,新臺幣啊!”古龍有點失望。以30新臺幣一張電影票計算,才有4萬觀眾去看了他的《楚留香》。
張少傑安慰說道:“比大多數臺灣導演要好了。很多所謂的臺灣大牌導演,票房只有幾十萬新臺幣,靠拿獎,以及申請臺灣當局的補貼來維持生計,笑掉人大牙的。”
古龍不禁有點苦澀說道:“你知道,和那些人不一樣。我是真心要拍出一部叫好叫做的商業大片。雖然上映前已有票房撲街預感,但是這樣‘既不較好,又不叫座’確實讓人臉面無存!”
張少傑笑道:“古龍大哥,這也不怪你,是邵氏的楚原、張徹等等到導演拍的舊式武俠,實在是太好了。如果導演功底,以及演員、後期製作等等相關的硬體條件,都不能拼得過邵氏,那麼觀眾自然會表示失望!”
古龍勉強接受這個安慰——敗給了楚原、張徹,等等金牌導演的古龍劇,也不算丟臉。畢竟,影評人士的評論也多是將寶龍版的《楚留香傳奇》與楚原拍攝的《楚留香傳奇》比較,以及和張徹過去拍過的古龍劇相比。
本質上,還是別的導演的經典古龍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