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3部分

遵而行之,則大業永固而四海攸寧矣,災害不生而五福攸萃。……蓋創業實難而守成不易。……朕承皇考太祖高皇帝之洪基,仰惟肇造艱難,惕焉省懼,明昭有訓,是儀是式。夫作之於前,則必有纘述於後。不有以繼之,則無以承籍於悠久。”

隨著永樂皇帝悠揚頓挫,肅穆威嚴的聲音在奉天殿前側的上空迴響,幾萬人匍匐跪倒在皇帝身前,神色異常恭敬的聽著皇帝教誨,而手拿一柄金錘的張灝,卻站在距離皇帝不遠處的殿門下,充作大漢將軍護衛帝王,得以避免跪在地上的苦差事。

此時張灝神色有些恍惚,凝視著皇帝朱棣已經略顯蒼老的身體,心中卻在深思這些年暗中觀察到的一切,打著全面恢復祖制旗號的永樂朝,即使這些年來君臣上下勵精圖治,可依然是問題多多,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無數問題和矛盾,全都歸根到底,都是出自面前這位性格複雜,使人無法猜透的皇帝身上了。

靖難之役假如要歸納出所謂的利益雙方,自是一目瞭然,分別是代表皇族和天下武將切身利益的燕王朱棣,另一方,則是代表新興階級利益的文人官僚和為了統治江山,而給予百姓寬民國策的建文皇帝了。

太祖皇帝朱元璋依靠武力平定天下,自是登基後重武輕文,即使日後誅殺功臣,可對於絕大部分的武將還是信任恩寵有加的,畢竟那是他統治整個大明朝的根基。

而且終太祖一朝,對於文官階層來說,都是永遠無法磨滅的心靈傷害,被朱元璋真是因一點小錯就遭到大肆殺戮,真可算是文官們常年苦不堪言,惶惶不可終日了。

而後朱允炆登基為帝,不提他是因長於深宮還是時時親近文臣,或是冷眼看到皇祖父施政手段的殘暴極端,反正是養成了相對善良仁義的性格,而後更是在文臣的支援下進行大刀闊斧的一系列改革,推翻了一些太祖朝時的弊端祖制。

寬養百姓,消滅藩王,善待文官等都是情理之中,可也不可避免的觸動到既有利益階層,也就是一直富貴了三十多年的武將世家的切身利益了,更是因改革步子邁的太急,深深得罪了各地手握重兵的藩王。

一場靖難之役,整整四年血戰,最終以燕王朱棣的全面勝利而告終,最後相比較各地武將的集體效忠新皇,大臣文人們,卻大多寧死不降,自然是死的死,跑的跑了。

當年燕軍進入南京,迎降的文臣不過“凡百若而人”。除大批人死難外,在任而“遁去者,達四百六十三人”。地方官,僅北平所屬郡縣,“望風而解組者”就有“二百九十有一人”之多。他們拒絕與朱棣合作。許多人慷慨就戮,在極端野蠻的酷刑下毫無懼色,方孝孺甚至置殺十族的威脅而不顧。

不過江山代有人才出,面臨急缺官員尷尬局面的永樂朝,很快就有一批新貴脫穎而出,朱棣除了繼續重用跟自己打天下的武將外,也對身邊文臣封賞有加,不過文武之間涇渭分明的局面,一直到了至今,依然如故。

看著一代雄主,張灝也說不清自己心裡是何種感覺,這位帝王事事洞察,想法理性全面,而行事卻過於複雜偏激,一面徹底銷燬侄兒朱允炆存在的痕跡,不但把建文朝稱為洪武三十五年,更把所有關於建文皇帝的書籍全部銷燬,凡是敢私留書籍的人家,基本都給屠戮殆盡。

徹底推翻建文朝時的政策,不管那些政策是否利國利民,全都恢復成太祖朝時的國策,對於各地藩王極盡禮遇,卻在不久後,立即翻臉不認人,把個一眾藩王削的削,貶的貶,直至在無人能威脅到皇權才算完事。

信任武將依舊,又雄心勃勃的要達成赫赫文治,到處延攬人才,重視早在太祖朝就推行全國,各地普遍建立的學校教育,重視科舉,比之他父親朱元璋還要認真,自永樂元年到現在,三年一度的科舉考試從未間斷過,更是尊崇孔子儒家學說,開修永樂大典。

張灝苦笑,善待文人雖然是好事,可是這永樂大帝豈是尋常人?哪能真的讓讀書人盡情讀書,從而抨擊朝政?果然,朱棣後來又命人修撰太祖實錄,從此牢牢規定天下讀書人該說什麼話,該想什麼事,結果把個文人思想統統禁錮,四書五經更不必說了,暴力統治思想就是由朱元璋發起,在朱棣身上發揚光大,此種監禁天下人思想的酷刑,一直延綿了無數年啊!

此時隨著朱棣的開場白告一段落,接著又開始提到此次召各地官員進京的原意,張灝依然一副神遊太虛的狀態中,一邊聽著皇帝的訓話,一邊心中思緒起伏。

“朕以眇躬,託於萬姓之上,所賴文武群臣翼贊以協於治。惟盡乃心,惟盡乃職,以熙庶政,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