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8部分

有出路,對於緩解病情十分必要。大黃為寒下之品,適宜於裡熱實證。但關格多系正虛邪實之證,因此常扶正與攻下並用,扶正的目的是為了顧護正氣,如果一意攻下,往往正虛不支,正隨邪脫。正虛有氣虛、陽虛、陰虛之分,所以扶正攻下可以益氣、養血、溫陽、養陰諸法與攻下並用。凡陽虛便秘者,常配溫陽益氣之藥,常用方有溫脾湯、大黃附子湯等。凡陰血虧虛便秘者,宜採用增水行舟、滋陰養血攻下法,常用方為增液承氣湯、四物湯、麥味地黃湯等。另外,在運用大黃導瀉時,當中病即止,大便宜每天2~3次軟便為佳,不可令腹瀉無度,否則會更傷胃氣,使病情惡化。大黃的用量因人而異,可由3g增至15g。大黃生用、後下,制大黃同煎,也有講究。一般而言,老人、小兒、體質極弱者,應選制大黃同煎,作用緩和而持久;如是大便燥結較甚,則應選生大黃後下方能達到通腑洩濁的作用。

【醫案舉隅】

王某,女,42歲。

因頭暈8個月住院。

主要症狀:頭暈,噁心,時有嘔吐,胸悶脅痛,全身乏力,納食不香。尿量少,大便時干時稀,下肢浮腫,面色蒼白無華,舌質淡嫩,舌體胖,邊有齒痕,舌苔薄膩,脈象沉細稍弦。

中醫辨證為脾虛肝鬱。脾虛則納食不香,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故見頭暈、噁心,甚則溼濁上逆而有嘔吐。脾虛津液運化失職而溼聚為腫。肝氣鬱結,則見胸悶脅痛。擬疏肝健脾治之,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合逍遙散加味。

處方:東北人參10g(另煎對入),蒼白朮各109,茯苓30g,甘草6g,法半夏15g,陳皮10g,廣木香10g,砂仁6g,柴胡12g,白芍12g,生薑6g;薄荷3g。

服上方後,頭暈減輕;噁心嘔吐消失,納食增加,尿量增多,下肢浮腫全消,胸悶痛亦消失。繼守原方治療,共服55劑。出院後門診繼續治療,迄今已1年零8個月,病情穩定。

編者按:此例關格為脾虛肝鬱,兩髒合病,脾虛轉輸無力,肝鬱則疏洩失職,以致三焦不通,氣化不行,下竅不利,清濁相干為病。間者並行,肝脾同治。治脾用香砂六君子湯,疏肝用逍遙散。服藥後脾運肝疏,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重病轉輕。

(時振聲。腎炎中醫證治要義。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

【古代文獻精選】

《蘭室秘藏·小便淋閉門》:“關則不得小便……分在氣在血而治之,以渴與不渴而辨之。如渴而小便不利者,是熱在上焦肺之分,故渴而小便不利也。……如不渴而小便不通者,熱在下焦血分,故不渴而大燥,小便不通也。”

《景嶽全書·關格》:“關格證,所傷根本已甚,雖藥餌必不可廢。如精虛者當助其精,氣虛者當助其氣。其有言難盡悉者,宜於古今補陣諸方中擇宜用之。斯固治之之法,然必須遠居別室,養靜澄心,假以歲月,斯可全愈。若不避絕人事,加意調理,而但靠藥餌,則恐一曝十寒,得失相半,終無濟於事也。”

《證治匯補·癃閉附關格》:“既關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間,陡增嘔惡,此因濁邪壅塞三焦,正氣不得升降。所以關應下而小便閉,格應上而生嘔吐,陰陽閉絕,一日即死,最為危候。”

第五節陽痿

陽痿是指成年男子性交時,由於陰莖痿軟不舉,或舉而不堅,或堅而不久,無法進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證。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古籍中有十分豐富的古代房中學內容,已有對陽痿初步認識的內容記載,其中竹簡《十問》認為陽器與身俱生而先身死。《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稱陽痿為“陰痿”。《素問·五常政大論》日:“氣大衰而不起不用。”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虛勞陰痿候》認為。‘‘勞傷於腎,腎虛不能榮於陰器,故痿弱也。”在治療上亦以溫腎壯陽為主。《神農本草經》記載了治療陽痿的藥物15種,如白石英、巴戟天、石斛、肉蓯蓉、五味子、蛇床子、桑螵蛸、陽起石、淫羊藿等,這些藥物多為後世醫家治療陽痿所沿用。明清時期對陽痿成因的認識更加深入,提出鬱火、溼熱、情志所傷亦可致陽痿。如明·王綸《明醫雜著·卷三》說:“男子陽痿不起,古方多雲命門火衰,精氣虛冷,固有之矣,然亦有鬱火甚而致痿者。”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前陰後陰源流》雲:“有失志之人,抑鬱傷肝,肝木不能疏達,亦致陰痿不起。”自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至清末韓善徵《陽痿論》專著,對陽痿的認識逐漸完善,治法除補腎之外,尚有從心(心包)、脾胃、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