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振的包圍圈內退縮,卻毫不知情,只得孤軍奮戰,打到哪裡是哪裡,也不戰局如何,敵人佔優勢,還是己方佔了主動,處於了盲目混戰的境地。
而一二六師利用這種資訊的優勢,立即展開了對英軍第五旅各部的分割包圍和進攻。
英軍雖然劣勢明顯,但他們也正依靠叢林的隱蔽優勢有節律地進行阻擊戰和往後退縮防守,振每前進一步,也要付出較大的代價。
為保證以較小的傷亡,爭取更大的勝利,振採取了對英軍進行合圍而不採取大規模戰鬥的戰術。
為保證能將英軍困在塔拉湖地區附近的叢林之中,振一二六師三五九旅的五千人已經從正中間的位置直插了進去,其餘一個旅的三個團和另一個dú lì團分成四股,從英軍外圍包抄了,依照資訊互享,較為準確地找到英軍的位置,然後收縮包圍圈。
三五九旅配備了百門迫擊炮,他們走的道路相對比較平坦,是英軍從南坎城通往塔拉湖的主通道,穿過一大片丘陵地帶,便是緬甸當地人的稻田。
而英軍早已躲入了三五九旅兩側的山林之中,不敢在較為開闊的丘陵地帶伏擊振,他們振的火炮在這些開闊地將對英軍造成巨大的傷亡,唯有叢林才是他們阻擊的希望。
沿路三五九旅遇到了隱蔽在兩側叢林之中的英軍奮力阻擊,但大多都是小股部隊攔截,三五九旅利用和其它部隊的資訊互通,儘快瞭解到英軍主力分佈情況,沿路掃除幾處較大的障礙,漸漸地撕開了英國人的防禦陣地,直插入了敵人腹地十公里左右,到達了原羅德曼旅部所在地,此時他們已經抵達英軍第五旅大部隊後方,而英軍只有兩個營的部隊振已經深入到他們後面,其它部隊還一無所知。
三五九旅開始從敵後分散開來,漸漸包圍了英軍所在地的叢林地帶,與一二六師另外一個旅,七二六旅和三七五八dú lì團對英軍第五旅旗下的十個步兵營形成了包圍態勢,將他們包圍在塔拉湖地區二十平方公里的狹小範圍內,英軍想要從南部的高山逃竄,很難逃過振偵察機的監視,而且他們要山也非常不容易,失去了補給的英軍估計連走出大山需要的食物都不具備,很容易迷失在高山背後的原始叢林內。
而英軍駐紮在緬甸南坎地區中南部的兩個主力師正在企圖增援被包圍的第五旅,他們和第五旅大部分部隊早已失去聯絡,根本不振已將他們包圍起來,不過英軍軍部早已得知第五旅旅部被一鍋端的事實,因為旅部在最後時刻,向他們發出了求援訊號。
不過此時振位於雲南的其它三個師已經從南坎北部和西北部,向南坎地區發動了進攻,他們為的就是配合一二六師的行動,牽制英軍主力,使他們無法增兵塔拉湖地區,為第五旅解圍。
北部和西北部的振三個主力師,已經將戰線向南坎地區推進了十公里,英軍主力部隊立即感到巨大壓力,如果他們貿然向塔拉湖地區增兵,很有可能會被振突入的部隊截斷退路,然後封鎖在塔拉湖地區,關門打狗,沒有退路。
所以他們的兩個主力師的其餘五個旅的部隊經過緊急調動之後,都在向南坎北部和西北部進發,企圖抵擋住振迅猛的攻勢,將振阻隔在高原和叢林地區。
一二六師英軍主力無法馳援的軟肋,立即利用火力和資訊優勢,逐漸將英軍困在了塔拉湖地區無法動彈,英軍的補給早已經被切斷,一二六師也不急於消滅敵人,接下來便足足將英軍圍困了半個月之久。
振除了採取了兩三次較大規模的搜尋進攻之外,其餘都沒有采取行動,到了最後,英國人已經基本彈盡糧絕了,也沒有的食品和水源補充,部隊也被壓縮到了幾個小範圍的叢林之內,只有幾股小股部隊從高山一側突圍了出去。
英國人在叢林之中苦苦守候,遲遲等不到己方的援軍和補給,有些英軍早已坐不住了,他們已經餓了好幾天,滴米未進,飢渴難耐,最後只得無奈地走出來舉了白旗。
在包圍了英軍一個一個月之後,英軍大部分人都紛紛投降,有些人已經餓死在了叢林之中,有些人則是得了疾得不到及時醫治而病死亡,英軍繳槍投降時,實際大多數人槍裡面已經沒有子彈了,也不得不放棄抵抗。
塔拉湖戰役就此結束,振以三百人的傷亡,擊斃英軍一千餘人,俘獲英軍四千餘人,可以說是獲得了緬甸戰役的開門紅,為振繼續向緬甸腹地挺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起碼南坎地區的英軍主力受到了很大牽制。
隨後一二六師繼續向前方的丘陵地帶挺進,向英軍腹地漸漸威逼,在離英軍主力十公里外的地區駐紮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