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3部分

石),每逢小解便痛苦不堪。大班死後,洋行關閉,職工遣散,價值白銀二百萬兩的貨物成了吳健彰囊中物。他也憑這筆橫財開辦了同順行。

那場大火之後,卻是讓吳健彰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並順利躋身廣州十三行承充行商,且財富日漸暴漲。

話說廣州十三行從清初開始壟斷對外貿易,至乾隆年間達到鼎盛。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始,十三行成為中國唯一的官方特許海外貿易經營機構,負責與外商貿易並管理約束外商。而承充十三行行商的,則是專門從事對外貿易的商人,承充者要求身家殷實,且在報請廣東官府批准後,領取行帖,才可開業。

道光十二年(1832年),吳健彰開設同順行開始承充行商,此時,行商壟斷對外貿易的地位已經衰落,不少行商由於拖欠外商借款和官府稅捐紛紛破產,甚至遭抄家、下獄、充軍的厄運。

這一現象到《南京條約》簽訂後更甚。但吳健彰的同順行卻站穩了腳跟,憑著他的精明,經營茶葉貿易,積累了巨資,家財漸與當時的十三行總商伍崇曜相匹敵。

道光十九年三月(1839年4月),他與十三行總商伍崇曜、盧繼光一起,陪同廣州知府和林則徐所派的委員,與美國、荷蘭的領事及其他外商商議禁止鴉,片入口的具結問題。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吳健彰結束廣州的生意,帶著殷實的資產來到上海,經營茶葉貿易、典當業等,成為上海灘響噹噹的大買,辦。

此時吳健彰的身份已非昔日的“賣雞爽”可比,連洋人都改口稱他為“爽官”了。

到上海之後,吳健彰主要做了兩件重要的事情。一是1847年,他合股美商旗昌洋行,成為該行首箇中國股東。

二是1848年,在英美列強的支援下,野心勃勃的吳健彰又以大手筆捐資50萬兩白銀,出任蘇淞太兵備道(即上海道)兼江海關(上海海關)監督,成為中國近代最早涉足政治舞臺的買,辦。

這件事對於吳的意義是,他從此完成了由一個單純的買,辦商人向政界要員的華麗轉身,成為上海乃至中國政經兩界的風雲人物。

上海道、江海關,這可都是當時最肥的缺,可謂一手握政權、一手握財權。而吳健彰捨得花大血本瞄上這兩個缺,也見其眼光和魄力。

自此,吳健彰在自己的地盤上,肆無忌憚地從事他的投機行為,走私鴉,片、貪汙索賄,無所不為。

咸豐三年(1853年9月),上海發生小刀會起義。在鎮壓搜查城內義兵期間,有一次,吳健彰要求屬下一名“千總”帶齊部下士兵(共1000人)來捉拿“反賊”,結果“千總”帶來的只有不到300人。

吳健彰張口就罵:“你那一千人馬怎麼連300人都不到?你說,到底吃了多少空餉?”“千總”面不改色,將一張500兩的銀票塞給吳,吳低頭一看,立即話鋒一轉“以後可要好好帶兵啊!”

任職上海道期間,吳健彰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實力均達到頂峰。正所謂“水滿則溢”,風光十餘年的吳健彰於1854年因“通夷養賊”遭彈劾並被革職查辦。多年的傳奇戛然而止。

遭革職查辦後,吳健彰使出渾身解數,大肆賄賂查案官員以求自保。而得了好處的朝廷官員,也算“仗義”,查案時紛紛為其掩飾。

其時,太平軍正以排山倒海之勢進攻腐朽的清軍。清廷也意識到“非和夷不能滅賊”,需起用吳健彰這樣的通夷人才才能取得列強的支援。

1856年春,經清朝大將向榮保薦,吳健彰留在向的江南大營效力,同時,咸豐帝還讓廣東督撫發還其原籍被查抄的家產。

咸豐八年(1858年),吳健彰官職由前一年的候補知府升為候補道。

而就在今年,吳健彰更是傳出辭官歸因因的風聲,加上此時清廷跟洋人關係不睦,正是一個下手的好物件……

第457章喜與憂

計劃籌備了多日,踩點,數學環境,得手之後的逃跑路線之類的商量妥當,時間便已過去多日。

正還此時租界市面蕭條治安有些混亂,熊光宇便與小刀會首領挑齊精幹人手潛伏而入,逮著機會入府搶掠一舉成功。

大名鼎鼎的吳健彰家宅被搶,在租界可是引起一陣軒然大波。

被搶走的幾十萬兩今音還是小事,對於身家鉅富的吳健彰而言算不得什麼。

關鍵吳家被搶這件事的性質太過惡劣,人家這麼個名人都被搶了,其它豪商富賈要是哪天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