攏在自己手中。
因此康熙雖然是第一次讀《三字經》但是敏芝自創的白話版翻譯引起了他的興趣,尤其在涉及到典故的時候,他更是詫異,敏芝不但將儒家的《二十四孝》故事娓娓道來,甚至還有道家的《山海經》《商周演義》(《封神榜》的雛形)《東周列國志》。甚至連佛家的六識理論(眼耳鼻舌身意)和幾段公案。
翻到後面,康熙不能不承認,要是細讀,《三字經》還真是集各家經典之精華,包羅永珍。尤其是其中有一句:“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敏芝的解釋是:“飯要一口口吃,字要一個個的認,等到學有小成基本功紮實之後,再去拜讀四書這樣的經典,才能事半功倍一日千里。”
不管郭絡羅氏收集這些資料有多少炫耀才華的成分,但她肯為兒子下這番功夫,卻也難能可貴了。而且,她的行文淺顯易懂,都是加長俚語,也難怪兩個孩子讀了之後,完全被她拐過去了。
身在京城的敏芝不知道,就是這本手抄版《三字經註譯》改變了上書房老學究的風氣,讓大清皇室學堂開始分班教學,有了啟蒙和精進的區分,而她這種翻譯的風格也被康熙宣傳到了翰林院,親自篩選了幾種讀物,讓他們用敏芝這種風格的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