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年以前曾屬於蘇維埃帝國的中歐和東歐國家,另外還有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

世界銀行區分國家的標準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就是用國民生產總值(GNP)除以人口所得的數值。因為世界各國總收入和總產量的計算者強調國內生產總值(GDP),而GNP很多時候實際上和GDP相同,所以我們在解釋這種貧富標準的意義和侷限的時候,會著重於GDP。

20。2 歷史記錄

1999年美國的人均GDP是30845美元。印度為2248美元,不到美國的10%。與1820年相比,美國1999年的GDP增長了超過500倍。與1820年相比,印度1999年的GDP增長了不到20倍。* 區別在於經濟的增長。這段時間裡,美國的平均年增長率超過3%,而印度的經濟增長微不足道。為什麼兩個國家的境遇如此不同?

在一些人看來,對這個問題的一個肯定回答是剝削。經濟增長依靠的是可以投資於生產資本的初始盈餘資本。世界上的富裕國家利用其軍事霸權征服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實力較弱的國家,盤剝被征服的人民,用榨取的盈餘資本推動它們自己經濟的發展。當歐洲國家接觸到世界的其他國家時,〃歐洲人的優越勢力,使他們能為所欲為,在此等遼遠地方,做出各種不合正義的事體〃。說這句話的是亞當·斯密,不是卡爾·馬克思。但是斯密也提到,他們所做的不合正義的事體與很多的〃蠢事〃摻雜在一起,他自己的觀點是,英國這個最有野心的殖民強權國家將更多的資源花費在維護帝國方面,而不是收回這些資源獲取回報。他也許是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帝國迅速崩塌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它們沒有給殖民強權帶來顯著的經濟利益。

剝削論是對當今貧富國家強烈對比的一種普通解釋,然而,衣索比亞等世界上一些最窮的國家,從來不曾被其他國家和地區征服或殖民,而瑞士等一些最富的國家,從來不曾征服或殖民其他國家和地區,由此,產生了反對剝削論的基本觀點。軍事力量看上去比經濟增長因素更有影響。但是,毫無疑問,經濟增長最初是在西歐被發現或者說被髮明的。當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慶祝之前的100年裡〃資產階級社會〃多產的成就時,他們幾乎只著眼於歐洲及其分支(即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情況。在這些國家以外,人均GDP一直增長平平。

1848年以後,經濟增長也傳播到世界的其他地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25年裡,每個大洲都至少經歷了一次讓人印象深刻的高速經濟增長。1950~1973年,全世界的GDP年均增速為4。9%。結合同時期的人口增長計算,我們可以得出人均GDP年均增速為2。9%,這是個驚人的數字,這意味著在區區25年中,全世界人民的實際平均收入就幾乎可以翻一番。但是1950~1973年是增長額外迅速的年份。1973年之後,拉丁美洲的經濟增長略為減緩。蘇維埃帝國和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低於人口增長速度,因此這些國家的人均收入實際上是下降了。在歐洲及其分支,經濟增長普遍維持在至少足以讓人均收入在50年內翻一番的水平。在亞洲,直到20世紀90年代經濟危機爆發之前,經濟平均增速足以讓實際人均收入在不到25年的時間裡翻一番。

20。3 經濟增長的源泉

人類歷史上出現了經濟的持續增長,這是前所未有的現象,因為一些國家創造了條件,讓它們的絕大多數人民可以從事專業化的工作,可以進行交易。穩定的社會秩序過去是,現在也仍然是基本的前提,在此社會秩序下,法制完備,人們有理由自信地啟動專案,他們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夠享受到成果。

對這個問題的一種思考是經濟發展其實有三個因素在起作用:人、資源和制度。但是,人實際上是一個既定因素。我們當然希望人們能更友好、更善良,但實際上這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我們也無法直接控制大自然是否賦予我們資源。我們希望有更好的天氣,更富饒的土地,但是這都不是我們的選擇能夠直接決定的。然而對於支配我們的互動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的制度,我們還是些許控制權的。這就是為什麼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是基本制度(比如法制),而不是自然資源的供給或人力資本投入的水平。這些制度給出遊戲規則,在這些規則下,我們相互作用,透過交易實現獲利。

※BOOK。※虹※橋書※吧※

第47節:促進經濟增長(2)

另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是以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