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線,而不是直線。這表明史密斯種植每種作物的機會成本都是逐漸增加的。如果他想擴大玉米的種植面積,他就必須放棄種植和收穫大豆的機會。此外,他的農場的一部分土地也越來越不適合種植玉米。沿著這條邊界運動代表著一次次權衡,這就是史密斯面臨的機會成本。)

假設大豆每單位1美元(我們在這個例子中會一直保持這個價格不變,讓計算變得簡單些)。史密斯能利用的資訊不止於此。對史密斯來說,重要的是大豆對玉米的相對價格。他用這一資訊和他生產的邊際機會成本進行比較,進而決定種多少玉米和種多少大豆。下面的例子很簡單。假設玉米賣不出去,即每單位玉米的價格是0。史密斯肯定全種大豆,最後收穫14。5單位大豆。為什麼?如果他種了1單位玉米,他就只能種13。5單位大豆(我們在沿著生產可能性邊界往下移動)。他的邊際成本是1美元(即少生產的那1單位大豆的價值)。他得到了什麼呢?1單位玉米,市場價值是0。重要之處在於,生產第一個單位玉米的邊際成本是1美元。如果每單位玉米的價格是0。9美元,結果會怎樣呢?假如史密斯自願生產了1單位玉米,他會額外得到0。9美元的收入,但是額外的成本是1美元,就是少種的那1單位大豆的價值。在這種相對價格下,史密斯是不會種玉米的。

假設玉米的價格也是每單位1美元。現在史密斯可能傾向於至多生產1單位玉米,但肯定不超過1單位。他最多可能會計劃生產13。5單位大豆和1單位玉米。他會沿著生產可能性邊界往下移動,從A點到B點。他會放棄價值1美元的大豆,換取價值1美元的玉米。

史密斯生產第二個單位玉米的邊際成本是多少?他將不得不把大豆的產量從13。5單位降低到12。4單位。差了1。1單位,市場價值是1。1美元(我們仍然讓大豆的價格保持在每單位1美元)。只有當玉米的市場價能補償史密斯生產玉米的邊際機會成本時,他才會考慮生產第二個單位的玉米,在本例中,玉米的價格是每單位1。1美元。史密斯生產第三個單位玉米的邊際成本是多少?他得以1。2單位大豆為代價,市場價值是1。2美元。只有當這一額外成本得到補償時,史密斯才願意把玉米的產量提高到3個單位。只有當玉米的市場價為每單位1。2美元的時候,史密斯才會考慮生產第三個單位的玉米。

我們可以把所有這些總結在表4…2中。

現在,我們可以得到三個重要的結論。第一,當生產者決定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時候要考慮邊際成本。第二,相對價格進一步為生產者提供了其他生產計劃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資訊。

4。7 供給曲線

圖4…2 供給曲線就是生產不同數量的某種產品的邊際機會成本曲線

注:圖中的柱形表示生產每單位玉米的邊際成本(以美元度量)。史密斯想確認玉米的價格能補償他生產的最後一單位玉米的成本。因此,如果玉米價格是每單位1。1美元,他就生產2單位玉米。如果價格是1。8美元,就會鼓勵他生產9單位玉米。這樣,我們就可以畫出一條向上傾斜的玉米供給曲線。價格越高,他供給的量就越大,這反映了供給法則。

。←蟲工←木橋 書←吧←

第26節:機會成本與商品供給(4)

我們的第三個結論最好用圖4…2包含的資訊來表示。圖4…2只不過是把表4…2中的資訊畫成了圖。圖中的柱形表示史密斯種植玉米的邊際機會成本,給定大豆的價格為每單位1美元,然後衡量玉米的市場價值。(第一個柱形的高度是1美元,第二個柱形是1。1美元,依此類推直到第十個柱形,高度是1。9美元。)我們已經看到,如果玉米的相對價格在每單位1美元以下,他是不願意生產玉米的;只有當玉米的價格漲到每單位1美元時,他才願意供給1單位玉米;如果價格漲到了每單位1。2美元,他可能願意生產2單位的玉米。這條向上傾斜的線就是史密斯的玉米供給曲線。每一個柱形都表示了生產玉米的邊際成本。在供給曲線下方的面積代表了史密斯的總生產成本(即把所有邊際生產成本加總)。

供給曲線表示了某種商品在不同價格下的不同供給量。在我們的例子裡,它代表史密斯在不同的玉米價格下的計劃產出量。因為他的生產面臨越來越高的邊際機會成本,所以只有當史密斯期望生產玉米能有更高的玉米價格來補償的時候,他才會多種玉米。如果他預計每單位玉米能賣1。9美元,他就會生產10單位玉米。

這個種地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