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賣得要比原來預期的多。

一個失望的購買者會怎麼做?闖進商店偷一把吉他,那是犯法的。往別人的油箱裡灌沙子,好搶在別人之前買走最後一把吉他,同樣是犯法。但是人們可以出高價買吉他。如果消費者對吉他的報價越來越高,賣方會作何反應?會生產更多的吉他。注意,隨著市場價從300美元漲到500美元,供給量會隨之增長,從800把到1000把。同時,上漲的價格也使需求量從1200把下降到1000把。不管是人們真的提高了購買吉他的報價,還是賣方發現可以用提高售價和增加銷售量的辦法來取代買方報價,市場價總有升高的趨勢,短缺現象會隨之消失。

5。6 競爭、合作與市場出清

人們總是說,買方和賣方在市場經濟中是競爭關係。果真如此嗎?回到第二章中瓊斯和布朗的例子,他們交換淡啤酒和黑啤酒是在相互合作。難道只是因為交易是為了錢,交易雙方的合作關係就變了嗎?沒有。如果你自願花20美元、200美元或500美元買一把吉他,不管多少錢吧,反正只要你和賣方找到了互相合作的方式就行,這就是交換的互惠本質,無論是用貨幣還是透過以物易物。貨幣使這種合作行為能更容易發生。

競爭當然存在,而且,與合作一樣,競爭在市場過程當中也是無處不在的。但是,賣方傾向於和賣方競爭,買方傾向於和買方競爭,而不是買方和賣方競爭。

再看短缺的例子。失望的買主互相競爭,或者是出高價競買,或者是證明自己在定價更高的時候也願意購買。競價的過程會減少短缺。賣吉他的人當然願意能賣多貴就賣多貴,或者急於賣給出價更高的人。相反地,在過剩的情況下,賣方相互競爭,爭相吸引顧客,甩掉多餘的存貨。不是買方和賣方的競爭,而是賣方和賣方之間的競爭。競爭不是透過暴力或騷亂,而是透過降價……只要大家都尊重並執行遊戲規則!〃這把吉他別人都賣700啊,看你這麼喜歡,給你個優惠價吧,595。再額外贈送一個撥子。〃即使你知道那個撥子本來就是送的,賣主是在尋找一種方式和其他的賣主競爭,同時跟你合作。那個還賣700美元的競爭者很快就會發現光送一個撥子已經不夠了。她很快也會降價的。(當你去買車的時候,賣主是跟你競爭還是跟馬路那頭的經銷商競爭?你想買得便宜點,但是你怕賣主嗎?還是擔心自己出價太低,以至於賣主把車賣給比你多出100塊的人?)

因此,價格在短缺的時候傾向於上漲,在過剩的時候傾向於下跌。競價的過程一直要進行到短缺或過剩得到緩解為止。在我們這個例子裡,就是到500美元時為止。如果沒有短缺,買方也就沒有出高價的動機了。如果沒有過剩,賣方也就沒有降價的動機了。經濟學家通常把這一價格稱為均衡價格,因為供給和需求的〃力量〃形成了均勢,價格沒有進一步變化的趨勢了。但是,這種說法顯得有點機械,好像市場是某種裝置一樣。我們更願意稱之為市場出清價格。所謂市場出清,就是既沒有短缺,也沒有過剩。買方的計劃和賣方的計劃完全協調。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解釋市場出清現象。不僅僅是吉他市場會出清。任何商品或服務的自由市場都有出清的傾向。供給和需求的〃法則〃或原理能幫助我們理解市場為什麼會出清以及市場是如何出清的,資訊有限的個人又是怎樣找到實現他們計劃的途徑的。

最後一點,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商業社會不需要經濟學專家使市場出清。商業社會需要的是有效的遊戲規則,人們可以用這些規則,按照他們認為合適的方式來買賣他們的財產,協調他們的計劃。經濟學家的作用在於,解釋市場過程是如何與個人的計劃相協調的,解釋市場過程是如何產生財富並促使經濟增長的,幫助人們理解一些他們不明白的事情。人們常常不明白,市場出清是諸多個體選擇的無意後果。對於買吉他的人來說,他們不可能不關注市場總體的狀況,他們買吉他的前提是價格能承受得起。他們不可能知道有關吉他行業的一切情況。對於賣吉他的人來說也是一樣,他們追求的是自己的目標,要賺錢謀生。市場出清的傾向既不是由經濟學家和政府計劃的,也不是由生產者和消費者控制的。人們的資訊和知識是有限的,這一點無法避免,人們透過競價和貿易合作來追逐各自的目標和計劃,市場出清只不過是這些活動的無意的後果。

▲虹橋▲書吧▲BOOK。

第33節:供給與需求(上)(5)

5。7 改變市場條件

現在我們把問題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