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3部分

比如美國的電視劇《海底遊記》改名《大西洋底來的人》在央視臺上映,結果形成萬人空巷。

《大西洋底來的人》劇中的時尚墨鏡“麥克鏡”也就是蛤蟆鏡,居然成為了當時僅次於香港電子錶的暴利產品。幾毛錢在沿海地區進貨的墨鏡,在“麥克鏡”熱潮中,甚至能夠賣到幾十塊錢!要知道當時大陸很多居民一個月的收入也不過幾十塊甚至十幾塊錢而已。

隨後引入《加里森敢死隊》一經放映也是大火,這部在美國反響一般般的電視劇,登陸大陸後立刻成了國民電視劇,原本全集有26集,但是播放到16集的時候。因為引發了一些社會事件被勒令停播,結果讓央視打上了“全劇終”字幕,引得觀眾譁然,紛紛給央視寫信,質疑為什麼放了一半就不放了,還打上全劇終字幕欺騙觀眾。(有興趣的自己去查,不多談)

而央視當時引進《大西洋底來的人》、《加里森敢死隊》這樣美劇,僅僅是用了幾千美元至一兩萬美元的超低代價引進的。後來,美劇仍然小範圍地傳播著。

因為大陸當時居民對於精神需求逐漸增大,央視引進播放的海外影視劇,引進一部,紅一部!

上海臺在1980年便與專門拍攝電視劇的美國勞裡瑪影視公司簽訂了合同,每年固定引進3到4部美劇,由上海電視臺譯製並在當地播出。系列情景喜劇《成長的煩惱》在該臺首播之後,成為經典之作。

《成長的煩惱》給中國觀眾展示了一種全新的美國家庭教育方式,也帶來了“肥皂劇”的概念。“他們可以跟孩子承認錯誤,這在當時的中國是斷然不可能的。”

日本的《血疑》、巴西的《女奴》、墨西哥的《誹謗》在內地相繼播放,轟動一時,持續了外來電視劇的衝擊熱潮。

在八十年代初,亞視也是那個時候曾經跟大陸有過一段時間的合作,靠半賣半送的超低價,向大陸輸出了《霍元甲》、《陳真》這幾部電視劇,儘管沒賺到什麼錢,但亞視卻因此在大陸贏得了不菲的口碑跟潛在影響力。這可以說是亞視當時的新老闆邱德根入主亞視後,為亞視帶來的改變。

可惜的是,這項合作卻沒能夠堅持下來。主要原因還是當時邱德根只買下了亞視部分股權,另一半還掌握在澳洲財團手上,而這些大鼻樑的傲慢白人一看邱德根把亞視的優質電視劇低價賣給大陸登時不樂意了,抱起團來在董事會議上找他的麻煩。當時邱德根才剛入主亞視不久,不願意跟那幫澳洲佬鬧起來導致亞視內部動盪,加上大陸食髓知味後再找上亞視想要購買更多電視劇時,開出的價錢依舊是白菜價,最終斷了亞視跟大陸之間的合作。

反而是邵一夫的tvb趁機聯絡上了大陸,接連對大陸輸出了《上海灘》、《射鵰英雄傳》等多部電視劇,影響力逐漸超越了亞視,而邵一夫跟他的tvb也因此撈到了不少政治資本,自香港迴歸談判以來,他跟他的無線便一直是大陸積極拉攏的物件。

不過八十年代的大陸,還沒有完全走出政治時代的影響。因此電視臺看似開放,實際上政策也是朝令夕改,上半年批准引進,下半年很可能廣電就要卡文了。

美劇跟一些其他國家引進的電視劇,因為可能引起惡劣的社會影響,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後便減少了引進。港片也隨著越來越多的政治因素影響,於同一時期遭砍。

不過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尤其是這幾年林孝智的不斷幕後推動,今天亞視終於再一次迎來了這麼一個機會,一水之隔的深圳臺找上門來了,想跟亞視合作從亞視引進幾部電視劇。

第534章 深圳臺與西遊記(中)

其實硬要說是自己一手推動了深圳臺跟亞視之間的這次合作,林孝智有些往自己臉上貼金了。

這幾年雖然沒太關注大陸的電視劇市場,但他終歸還是知道,其實就在剛剛過去的1990…91年,一部深度影響到了大陸電視格局的電視劇誕生了。

這部電視劇名叫《渴望》是一部催人淚下的主旋律電視劇,善惡分明地講述了一個集所有倒黴事件於一身的女人伴生的悲歡離合,而放映時一度高達90%以上空前絕後的收視率,卻意外讓審查部門對“主旋律電視劇”似乎找到了一個標準,而它也成功靠著一集又一集的揪心劇情,成功讓大陸進入了紙巾肥皂劇的時代。

正是這部電視劇,重新喚醒了大陸對於更多更好電視劇的熱情,不僅促進了本土電視劇的發展,同時也重新開啟了封閉多年的引進外劇之門,讓大陸沉寂多年的電視劇引入重新活躍了起來。

大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