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院線規模來說吧,以香港和中國大陸為例,當年香港電影全盛時期所有影院的銀幕的數量加起來不過一百五六十塊;十年前,也就是2004年的時候,中國大陸36條院線的所有銀幕加在一起也不過就是比香港多了不到十幾倍,大概2668塊,到近幾年每年都有逐漸加多的趨勢,也超不過三千塊。
而美國的基礎觀眾量雖然只有中國的10%,但這是一個把電影當作第一文化消費和大眾娛樂形式的國家,所以全美銀幕的數量在04年的時候就達到了36594塊,是中國大陸的十幾倍。
李恩華和幾位長期在美國電影業工作的經紀人一起,照著美國地圖精心挑選了十九條美國院線,這些院線所屬的電影院網路覆蓋全美幾乎所有城市;然後,再由李恩華和他的團隊領著易青、孫茹以及華星的人逐一去談判。
這可真是好一場馬拉松大戰。易青和孫茹從創業至今所有經歷的合約談判加起來,恐怕也及不上這一次多。不過易青心裡很清楚,這第一次無論多艱難都要紮紮實實的拿下來,因為它至關重要。如果《花木蘭》這次在美國一炮打響,將來華星的電影要賺美國人的錢就不會象這次這樣費事了。
這場商業大舌戰一直持續到了2014年元旦,易青和孫茹在美國過了一個典型的美式聖誕和新年。終於,最後他們拿下十九家院線中的十一家。
同時,易青也不得不佩服美國商人們在熱情直接的外表下的那份精明。一聽說是中國電影,這幫狗日的鬼子就開始使勁壓價,他們都知道這對於一部中國電影在經濟和經濟以外的各方面具有多麼大的意義。
所以當年曾經嘲笑過張一謀是商業白痴的易青不得不簽下一份份和當年張一謀籤的同樣苛刻甚至更加苛刻的合約,讓這些美國電影商人從未來《花木蘭》的票房中抽走四成甚至四成以上的分紅。當易青帶著彬彬有禮的微笑簽下這些合約時,對面那些美國鬼子的祖宗十八代各位女性自然是倒了黴。
至於沒談成的那八條院線所屬的幾家公司,簡直就是把中國人當肥羊羔子來宰。那些條件離譜到令人髮指,易青在忍痛放棄之餘真恨不得把他們的肥頭大耳塞回他們各自的屁眼裡去。
……
忙完了簽約的事,還沒等易青睡個囫圇覺,李恩華的高階行政助理又把一份由李氏和華星的策劃人員共同擬訂的《花木蘭》美國及亞洲宣傳計劃草案放在了他的面前。
這幾個月在美國的工作,令易青不得不對自己的美國同行們心生戒懼。跟李氏這樣的大型美國公司的工作流程及其強度比起來,自己的華星集團簡直就象是小孩過家家。人家好萊塢這些公司做事情那都是一環扣著一環,有一整套熟極而流的規範的。所有的人力、所有的資金、所有的資源配置都是最合理最到位的,象身材勻稱的少女穿上一身剪裁得體的晚裝一樣流暢迅捷,無懈可擊。
看來忙完《花木蘭》的事回到香港之後,華星內部改革的事一定要抓緊了!易青感慨地想到。
第十三章 調教美國大亨 (上)
“中國颶風?”強森驚訝的道:“是怎麼刮起來的?易,是你打了個噴嚏嗎?
“是的,當然。”孫茹立刻一本正經的介面道:“如果你認為《花木蘭》只是一個噴嚏的話。”
強森立刻大笑道:“當然不!我怎麼敢跟美金過不去!那可是一週一億一千四百萬哪!我的上帝!”
“什麼?”這個數字連孫茹自己都嚇了一大跳,她當然知道《花木蘭》第二週口碑和宣傳效果都出來了之後,票房會大漲,但是漲到這種地步實在是太今人意外了。
只有易青象個沒事人一樣,大大咧咧的走到李恩華旁邊挑個位置坐了下來,口袋裡摸出剛才在唐人街買的松子糖咬得嘎嘣脆響,好象他早就知道這個數字了一樣。
“一億一千四百萬?美元?一週?”孫茹非常誇張的一個單詞一個單詞的用英語重複著這個數字,然後瞪著強森道:“你確定不是港幣或者日元什麼的?”
強森的女助手非常認真的道:“當然。加上前一週的三千八百萬美元,《花木蘭》的兩週票房總額已經達到一億五千三百萬左右。我們計算了所有放映合約的分成之後,扣除發行過程的耗損和必須分配給院線的分成,我們目前的直接票房利潤已經超過九千萬,基本完成了易青先生最初的最低票房構想……”
“哈哈,嘿嘿,嚯嚯……”強森一連發了三組語氣嘆詞,揮舞著大手道:“先生們女士們。我們現在總結戰果是不是太早了點。要知道。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