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54部分

列寧很認真的著著這個俄語極為流利讓他感到親切的中國人,語氣極為真摯。

陸徵祥的確是咋小浪漫主義的人物。但並不表示他會輕易的被對方的表演所打動。在國家利益面前,他已經十分的謹慎與冷靜。

在歐洲戰火紛飛的年代,他親眼目睹著歐州的鉅變,這讓他的人生閱歷進一步的豐富,也進一步的認識到大國崛起的不易。

他點著頭,緩緩的說道:“中國願意成為蘇俄的朋友,也願意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進行一定條件的幫助。這次,我們初步有了一個工業援助的計戈”只是,希望貴國能夠在和平的外部環境之下,進行工業建設

列寧暗自腹誹,和平,蘇維埃何嘗不希望和平,鬼才願意無休止的打仗,現在蘇維埃已經沒有能力繼續打仗。

他甚至希望

戰晚點結束,即便他預計到下一個歐洲革命國家今辦不口。蘇維埃也需要在波蘭建立統治來應對歐洲的變局。

只有讓協約國繼續喪失元氣。他們才不會像強盜一樣,野蠻的妄圖顛覆蘇維埃政權。

可是,真的能夠保證英法等國家會做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嗎?上帝都無法保證!

不過中國提出的與哈薩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並且實現與帝俄的停戰,的確較的中肯,適合目前蘇俄的形勢。

但是反對意見還是頗為廣泛小蘇俄將來需要哈薩克的資源,帝俄時代從中亞獲取的豐厚利益,還讓許多人記憶猶新。

與帝俄的停戰,等於是給了帝俄全力發展實力的機會與時間,等到帝俄強大起來,沒有人會相信沙皇會滿足於西伯利亞的荒涼與寒冷。不會思念彼得宮,歐俄土地對於帝俄來說,是光榮夢想。

列寧傾向於有限度的同意中國的建議,畢竟蘇俄極為需要休養生息。需要發展自身的實力,世界大戰結束後。協約國會否繼續武裝侵略蘇維埃,還是跟疑問,蘇俄極為需要迅速的壯大自身。

“是的,七年的戰爭幾乎讓整個蘇維埃變成了廢墟,我們極為需要工業建設,來改變目前的困境。要挽救俄國。單靠農業的豐收還不夠。而且單靠供給農民消費品的輕工業的情況良好也還不夠,我們還要有重工業,,不挽救重工業,不恢復重工業,我們就不能建成任何工業,而沒有工業。我們就會滅亡而不成其為獨立國家。”

斯大林也在多咋小場合公開的進一步強調了重工業的意義:“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就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等,歸根到底。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製造業。”

“中國的重工業建設的很成功,相信我國能夠從中得到借鑑。但是。迅速的發展重工業,在外部需求刺激幾乎為零的情形下,顯然並不適宜。蘇維埃沒有外匯,面臨著許多國家的仇視,更加沒有發展重工業所最需要的資金與技術,還有機器與資源。”

列寧在這時停頓了下來,他的坦誠與故意示弱,彷彿蘇俄極為虛弱的樣子,的確很能讓人同情。

陸徵祥知道對方是在示意自己。主動的提出工業援助的細節,以便於讓對方迅速的作出判斷,進行選擇。

他也是個外交界的老油子了。當然沒有那麼輕易的上當。

這次的任務很容易完成,但是,卻要在中國的掌控之中,用李秉衡的話來說,那就是要實現他的全部意圖。

這個時代的蘇俄,相比後世被削弱了許多,拋開被同盟國佔領與監管的土地不說,西伯利亞、外高加索、中亞等地都在中國與帝俄手中。實力幾乎被削弱了一半還不止。

考慮到這種情況,提前讓蘇俄開始實現計擊經濟這一逆天的絕招,似乎很有必要。

而且,在這樣一窮二白的時候。就開始全力發展重工業,對蘇俄的隱患也是顯而易見的。

蘇俄不得不依賴於中國,雖然他們可以引入美國這個野心家來平衡。但是中國有先天的優勢,近水樓臺先得月。

列寧之前打算用幾年的時間來完成工業建設的準備,錄奪不生產的階級資產階級和貴族,廢除外債。把工業、國營商業對內和對外的和整個信用系統的收人集中在國家手中等等。

這一切當然有可能讓蘇俄進行國內積累。以保證社會主義工業建設所必需的工業發展速度。

但是,他也清楚,蘇維埃極為缺乏資金,其次便是技術與工業原材料等。

他也認識到資源的要要性,在帝俄到處都在開採油氣,挖掘煤鐵的時候,很多蘇維埃高層都開始沉不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