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選擇發展,那麼海角鎮就不能錮蔽自封,畢竟這是一個航海的世界,而一座島嶼的資源和潛力也是有限的,開放貿易是必要的選擇項。
而今後海角鎮選擇對外開放後,南部街區就是重要的商業街區,吸引大量的移民和商人到來,增加海角鎮的對外貿易程度,而由於水兵和部分漁民們,混雜居住起來,也能得到大量想要的情報和資訊,算得上是李維收集情報的耳目之一。
至於原本的臨時營地,也在海角鎮建造傳統民居的時候整個被拆除,就算是裡面現在兩千多名水賊俘虜,也已經被解押到了魚橋河北岸重新看管起來。
在海角鎮大建造的時候,不僅僅是傳統民居經過了修建,因為大量的西班牙流民到來,轉化為了數千人的西班牙平民,每天的吃喝嚼用就是一筆巨大的花費!
這主要是為了防止海角鎮的糧食問題,成為目前的軟肋,從而被灰霧城和薩瑪城控制住,成為讓李維也較為辣手的情況。
畢竟日常飲食中,大麥粉製作成的麵包,屬於是主食,而一旦無法充足的攝入麵包填飽肚子,緊靠一些魚肉和狩獵得來的紅肉,顯然對於越來越多人口的海角鎮,有些不切實際,也根本無法滿足所有人的要求。
儘管魚橋河北岸現在三十多座自耕農場已經修建起來,一個季度三個月,就能熟一次的大麥能基本滿足海角鎮的需求,但距離下一次收穫,還需要兩個月的時間。
一年三熟是以後考慮的,目前李維對於灰霧城和薩瑪城採購的大頭,還是以糧食為主,畢竟在這兩個月的真空期中,海角鎮的平民和士兵們都需要吃東西,因此藉著戰勝者的餘威,還能勉強震懾住那群貴族,能夠採買不少糧食度過難關。
而一旦時間久了,依舊大量的採買糧食,估計那群灰霧城內的貴族們,也能摸清楚目前海角鎮的糧食缺口。
雙方撕破臉之後,他們反而成了有底氣的一方,畢竟藉助內城區更寬更高的城牆,他們一旦將戰爭延續超過一個月,那麼缺乏糧食的海角鎮,就只能選擇和談。
這也是為什麼,李維建造完傳統民居之後,緊接著修造自耕農場的主要原因,目前三十座自耕農場,超過三千畝的土地,一年三熟的糧食,已經能夠滿足兩萬人以下的城鎮需求,對於目前,平民五千多人,兵力四千多人的海角鎮來說,完全足夠。
東海岸的沙土地或許在以前,屬於是極度貧瘠的土地,開墾成農田的效果都是最差的那種,但經過系統的改變,雖然仍舊是貧瘠的土地,但卻能夠種植農作物並獲得不錯的收成。
一年三熟,比起薩馬城那一年一熟的肥沃土地,甚至收成還要高,畢竟看天吃飯的本土世界,可沒有來自系統的規則加成!
同時為了彌補自耕農場一熟較差的產量,李維也已經發揮了前世的智慧,來自魚橋河的水渠在三十座自耕農場中全部挖開,半米深半米寬,充分保證了農作物的汲水。
而且整個海角鎮內那些傳統民居的廁所,都挖了連通在一起的便坑,同時在魚橋河北部的一處區域,還挖了五座巨大的化糞池,保證農作物的肥料。
當然一年三熟也代表著一年三次施肥,緊靠糞便化為肥料還是有些不足,於是大沼澤內那些富含營養的爛泥,就成了目前農業發展的好東西,輕型加列戰船充當運貨船也相當方便,成桶成桶的爛泥運往下游傾瀉在化糞池中成為農田的肥料。
大沼澤內的爛泥極多,而且長久腐爛進去的植物,也是最好的肥料,給沙土地的貧瘠土壤鋪上一層之後,也能達到普通土地的收穫水平。
這樣毫無疑問也能增加糧食產量,一個個水賊奴隸們,將一桶桶在化糞池內混合起來的肥料倒在自耕農場的土地上,現在有了大量的勞動力,這群水賊奴隸們作為戰敗的俘虜,乾的工作也是最差最累的那一種。
目前海角鎮擁有的兩千多名水賊奴隸,也基本上集中在自耕農場和大沼澤的區域,負責挖掘爛泥和給土地施肥,至於其他的工作,則是西班牙的平民們來負責。
尤其是白銀礦坑處,以宗教神學院為中心,不少巨大的木材已經由眾多西班牙平民組成的伐木工們,進行大規模的砍伐。
因為海角鎮外的港口,需要大量的木材,尤其是深入海中的木製碼頭,更是需要這些木材作為最基本的骨架,圍繞著木材釘入海床中鋪設石頭,才能在海角山的南面,緊挨著城牆將一座簡單的碼頭修建起來。
這還是沒有修剪防波堤的臨時碼頭,對於這種沒有系統支援的建築,想要成功的修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