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換句話說,在當時還認為王侯將相有種的環境下,陳勝懷疑這個公認的規律,有點在這個時代懷疑相對論是否正確的大無畏精神。

如果陳勝沒有失敗,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他比書中的主角共尉更象一個穿越者。當然了,他雖然失敗了,可是憑著這幾句話,他也足以在歷史上留下他的足跡。人們也許淡忘了他的張楚國,也許忘了他曾經做過幾個月的王,但是不會忘記他這幾句話。

“苟富貴,毋相忘。”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古人說,立德立功立言,陳勝是立了言的。

但是陳勝敗了。

關於陳勝的失敗,歷朝歷代,理由已經給得很多了,有從階級鬥爭的角度說是貴族反動勢力太強的,有從仁義角度說是陳勝殺戮諸將,失了人心的,有從性格角度說陳勝驕傲自滿,自取其咎的,還有說陳勝能力太差的,這些當然都有道理,但是老莊個人認為,這些理由都流於表面。

呂思勉先生在《秦漢史》裡曾做過懷疑,依他的分析,他認為陳勝的才能不下於後來的楚懷王熊心。(現在有很多人替熊心翻案,卻沒有人為陳勝翻案,也算是個遺憾。)從他初期的舉動來看,他的能力和大局觀也不差,他的失敗,必然有其他不為人知的原因。

而我認為,這裡面很大的原因還是當時對血統論的認識水平。陳勝認為王侯將相是沒有種的,可是其他人未必這麼認為。(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陳勝的思想覺悟太超前了!^_^)下面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一下。

葛嬰,符離人,陳勝的部將,他是第一個被陳勝派出去徇地的,當時陳勝的勢力還不強,就能讓他單飛,算是可以相信的心腹一類。但是他很快就立了襄彊為王,而且沒有請示陳勝,大概他潛意識裡覺得,陳勝一定也是會這麼做的。陳勝自立為王后,他殺掉了襄彊,顯然是意識到了自己和陳勝的思想覺悟的差距,力圖改正,可是陳勝沒有給他這個機會,殺了他。

周巿,魏人,陳勝為王后派他徇魏地,應該也是可以信得過的。但是他在取齊不成之後,就返回魏地,眾人勸他自立為魏王,但是他不同意,反而要立魏咎為王,甚至因此和陳勝差點翻臉——魏咎在陳縣,陳勝不同意,周巿“五反”,其堅決的意志可以想見。我覺得這已經不是做秀了,如果真是想做個秀,然後還是自己幹,他大可不必“五反”。我們大致可以推定,他是不同意陳勝的那個血統論的,至少他的思想水平達不到那個層次。

還有范增。項梁接受了召平的矯詔任命,做了上柱國,過江卻不救陳勝,而是到了“知陳王定死”才出兵擊殺了自立為王的景駒,他的心思大致也可以想象了。要知道景駒可不是陳勝,他是正兒八經的楚國貴族,但是項梁並沒有放在眼裡,他利用陳勝的名義,把景駒和秦嘉趕盡殺絕,又用秦軍的刀,殺了朱雞石,然後盡召諸將會於薛,他想幹什麼已經很明顯了——陳勝不是用項燕做號召嗎,現在項燕真正的後人來了,你們還不俯首聽命?不過從後來立了楚懷王來看,項梁的算盤顯然是落空了。這裡面固然有范增的建議之功,但項梁心裡的擔憂也不能忽視:項家雖然貴族,但是離王還差得太遠。

項梁立了楚懷王,這才重新整合了楚人的力量,在除後的大戰中數破秦軍,項羽鉅鹿一戰,更是奠定了楚在諸國之中不可取代的位置。這當然與項氏叔侄的過人能力分不開,但是楚懷王的號召力,也不可忽視。

楚如此,魏如此,我們再看其他諸國。

齊,田齊代姜齊,已經近二百年,其根基已穩。田儋聞風而起,輕鬆的自立為王,民心所向已經很清楚。

趙,名士張耳、陳餘一開始就向陳勝提出要立趙後為王,後來武臣被李良所殺,大權落在張耳、陳餘的手裡,他們終於實現的願意——立趙歇為王,而不是自立。

韓,張良大智大勇,可是他一直在為韓報仇,從項梁處求得支援,立韓成為王,韓成死後,他也沒有想過自立為王,大概在他的心裡,也一直以韓臣自居的。投靠劉邦,為韓報仇爾,個人的功名還在其次。

山東六國之中,只有燕是個例外,韓廣是武臣的部將,並不是正宗的姬姓子孫,燕國之後。

到此,可以大致明白當時社會上對於血統論的認識水平。

再一次為陳勝感慨,他太超前了。

超前的人,往往是孤獨的。所以他接二連三的被手下人叛變,大好形勢也急轉直下,最終一敗塗地,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