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7部分

老百姓們經常拿著上面的政策對照本地政府的行為,他們相信問題大多出在地方官員的不作為、亂作為。“村裡都是壞人,鄉里都是敵人,市裡才有好人,省裡才有親人,中央才是恩人”,以及“上面不批不辦,上面一批就辦”等等說法,就反映出當前上訪民眾的這種心理。在“把真實情況告訴上面”的心態驅使之下,底層民眾源源不斷地奔赴上面尋找支援、要個說法,並希望透過上面往下層層施壓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而解放後,儘管社會形態和政治制度與古代社會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是這樣的傳統思想影響依然深刻而久遠。

這也是國家建立信訪制度的原因之一,當然這也和古代有較大區別,從信訪制度的政治定位和社會功能來看,中央一直把它看做是“密切聯絡群眾”、傾聽人民意見、建議和要求,自上而下監督地方官員的重要途徑。顯然,信訪制度是秉承群眾路線而來的一種國家制度,而群眾路線作為黨的基本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一直是國家建立之後政權之合法性與正當性的重要基石。

但這樣的制度安排在改革開放之後,也遇到了空前的壓力,為規範信訪秩序、減緩壓力,中央、省裡、市裡要求“誰家的孩子誰抱回去”、“人要回去,事要解決”,但這項政策在實踐當中遭遇到訪民頑固的“信上不信下”心理的抵制與消解。

這樣做的本意是使地方官員努力減少上訪人數,使矛盾消弭於基層之中,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難事不出縣,矛盾不上交”的目的。

但在執行過程中卻出現了異化,一些地方官員仍然怕上訪者捅簍子,揭發真相,怕上訪者損害官員面子、政府形象,所以一些地方為了減少上訪人數,不是積極化解矛盾,而是採取堵塞的辦法,即截訪。甚至在一些地方,截訪已經形成了一種模式,變得規模化和產業化。

而越是這樣,許多上訪人員正是摸清了地方政府害怕信訪的心理,所以一直連續越級上訪,形成惡性迴圈。

要從根本上扭轉這樣的形勢,提高政府依法施政是減少上訪的最根本的舉措,尊重上訪者的合法訴求,提高信訪事項辦結率,妥善化解信訪積案,深入推進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工作。

市委市政府對信訪和信訪接待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對收到的信訪信件必須做到件件落實,對於信訪接待工作,要求市裡以及區縣等各級領導必須每月一次安排一次主要領導接訪的接待。

陸政東在信訪工作的內部會議上強調,要把上訪民眾當親人,把接訪當作信訪的責任和義務,而非“給老百姓辦好事”,接訪時不能來回踢皮球,該落實到相關部門的相關部門不能推諉,沒有具體部門的,則由市裡、區縣分管信訪工作的領導牽頭協調落實,對信訪工作中的失職、瀆職行為追究有關責任人員的責任,並在一定範圍內予以通報,對上訪者反映的問題置之不理、或者亂作為不作為的相關部門和負責人要嚴肅追究追究責任。

並且在接待上提出了具體要求,先了解對方的年齡,大十歲以上的要叫“大叔”、“大媽”,大十歲以下叫“大哥”、“大姐”,小的要叫“兄弟”,態度要熱情,客氣等等。

透過這樣一些措施,力爭在本級部門解決上訪者反映的“疑難雜症”。

而這還不是陸政東的最終目的,以此作為突破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進而全面推進安新各級各部門的作風,提高各級各部門的施政水平,這才是他的大目標

安俊義看著坐在不遠處正在發言的陸政東,金凱縣的這件事羅浮黎是出了頭,但顯然陸政東是更高明一籌,把這篇文章做得更大,安新,真正屬於陸書記的時代看來是即將到來了

※※※

通往金凱的公路上,一前一後兩輛車快速的行駛著,當兩輛車行駛到看得見公路上方一個橫匾:“金凱歡迎您”的時候,兩輛汽車才開始減速——因為在牌匾之下,停著各色各樣的近十輛小車,一群人正站在路邊翹首以望,在遠處,還有幾輛警車頂上的警燈還不停的閃爍著。

無疑,這肯定是有主要領導到金凱了,兩輛小車慢慢在人群前停下,坐在副駕駛上的人員馬上下車開啟了後座的車門,出來的赫然是陸政東。

金凱縣委書記楊太來趕緊上前兩步,握住陸政東的手,陸政東只是淡淡的說了一句:“下不為例。”

陸政東並不喜歡這樣搞,但他也知道,金凱縣裡這一次不少幹部都受到處理,包括兩位主要領導都捱了處分,金凱縣裡的幹部隊伍上上下下都有些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