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宜,在兩軍的交戰中馬克沁再次展現了自己的屠殺效率。
在半天的交戰中,塞爾維亞人在奧匈人的臨時陣地前丟下近6000具屍體。損失慘重的塞爾維亞人不得不撤回貝爾格萊德聚城固守,而奧匈軍隊的兵鋒直指貝爾格萊德城下,維也納樂觀的認為,攻佔貝爾格萊德指日可待,勝利唾手可得了。
然而奧匈人的勝利也就到此為止了。
時間進入9月,奧匈在貝爾格萊德和塞爾維亞守軍浴血奮戰的時候,塞爾維亞人投入了自己最後的預備隊。而且塞爾維亞人十分大膽,甚至是堪稱瘋狂的將預備隊投入了西部山區而不是去貝爾格萊德解圍。
塞爾維亞人的目的是希望在西部山區可以取得對奧匈的決定性勝利,從而可以從中抽身,然後回援貝爾格萊德。
想法很好,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對局勢的判斷太過樂觀了。
拉多米爾將軍在手上實力充足後對奧匈軍隊發動了反撲,此時困在山區已經實力大損的奧匈軍隊6萬餘人面對塞爾維亞軍隊的瘋狂反撲,再次付出了2萬餘人的傷亡後,徹底喪失進攻能力後被迫撤退回德里納河河畔。
塞爾維亞人的第一步,取得一場決定性的勝利的目標達到了。但是在瘋狂反撲中同樣遭受了慘重損失的塞爾維亞部隊也無力去解貝爾格萊德之圍了。
但是一場大敗對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來說已經足夠了。奧匈軍隊的這一撤退行為引爆了國內的火藥桶。此時在阿爾布雷希特大公指揮下圍攻貝爾格萊德的奧匈軍隊雖然傷亡慘重,但是塞爾維亞守軍也同樣不好過。眼看貝爾格萊德的陷落就在眼前,奧匈的國內出事了。
在西部山區損失超過4萬人的部隊,不僅沒有取得任何進展,還被人給揍了回來。再加上在貝爾格萊登城下損失的萬餘人部隊,奧匈總共損失超過5萬人。
維也納的市民可不在乎塞爾維亞人死了多少,也不在乎貝爾格萊德陷落在即,損失了5萬人沒有取得任何進展,還“恥辱的”被塞爾維亞人給打了回來。無法忍受的奧匈國民開始走上街頭聲討軍隊的無能,接著又開始將矛頭指向了政府。
這麼一鬧,奧匈再也沒有精力將戰爭持續下去了,原本就已經在勉勵支撐的財政再也無法堅持了。再也無法得到後勤支援的阿爾布雷希特大公被迫停止了對貝爾格萊德的進攻撤回了薩瓦河附近。
這一次撤退標誌著奧匈軍隊再也無力對塞爾維亞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了,同時也標誌著奧匈在軍事上的徹底失敗。
這次撤退更是讓奧匈境內的抗議浪潮越演越烈。奧匈軍事上的失敗引發了國內的不安,擠兌風潮的出現開始擠幹奧匈銀行的每一分儲蓄資金,而黃金兌換讓奧匈的國庫變的空空如也。銀行和國家的經濟信譽的崩潰讓新發行的紙幣克朗瞬間變為廢紙。
經濟體系的土崩瓦解讓憤怒的民眾開始圍攻政府,而更是有激進分子開始將矛頭對準了皇帝本人。
這個時候匈牙利人動手了,紹帕裡·久洛宣佈匈牙利不應該為維也納的失敗買單,而維也納的經濟損失也不應該讓匈牙利人承擔,布達佩斯在一切問題解決之前不再接受維也納的領導。雖然說得好像事情還有周轉的餘地一樣,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奧匈帝國完了。
匈牙利的表態讓其他民族佔大多數的省份也開始提出類似的要求,維也納陷入一片焦頭爛額。
這個時候來自德國的特使抵達美泉宮給約瑟夫陛下帶來了德國的解決方案:約瑟夫陛下退位,承認匈牙利獨立。讓德國皇儲妃瑪麗·瓦萊麗擔任奧地利女王,那麼德國會對匈牙利施壓(實際上大家早就商量好了),讓瑪麗成為匈牙利女王,哈布斯堡家族將繼續保有聖斯特凡王冠。如此一來作為奧地利女王的丈夫的國家,德意志有足夠的藉口幫助哈布斯堡家族度過這個危機。
奧匈帝國一分為三,南部的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伏伊伏丁那等地區合併成一個新王國,由奧匈皇儲斐迪南擔任國王。
德國人的算盤打得很精,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地區對奧匈的認同度很高,一戰中有3%斯洛維尼亞人為了奧匈帝國傷亡,而克羅埃西亞人也同樣如此,伏伊伏丁那在18世紀初期就被哈布斯堡家族接管,雖然在奧匈帝國建立後隸屬於匈牙利管轄,但是匈牙利人也不介意將其交出來作為給哈布斯堡家族的補償。
斐迪南又是一個相當開明的君主,聚攏這些人應該不成問題。再加上德國在背後撐腰,至少遏制住塞爾維亞的繼續擴張不成問題。誰知道這幫攪屎棍會不會真的認為是自己打的奧匈帝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