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不平。這讓他看到許多機會。
那就是蜀王!
他立即將部下召集,他可不是小兵趙廷順,公開叛亂。指揮使孫進不從,殺之。劉紹榮不降,又沒能力平叛,更不能勸撫,氣憤之下上吊自殺。
王均號大蜀,改元化順,以小校張鍇為謀士。攻向漢州。
造反得有理,但這次造反一點理也沒有。
僅是因為百姓嘲笑幾句嗎?特別是主將還在州府裡喝酒慶祝元旦時,幾個小兵就莫明其妙幹掉了符昭壽。
為什麼到了巴蜀,兵變就象切青菜那樣容易,難道一到巴蜀,禁兵就變成了瘋子?不要忘記了,他們家人還在京城!
然而王均不是瘋子。
他懲前兩次大起義的錯誤,沒有拿下劍門,讓官兵暢通無阻地到來四川。因此直撲漢州,欲指劍門。
不過他也犯下嚴重錯誤。
第一次大起義,那是王全彬種種行為,天怒人怨。第二次起義可能與宋朝朝廷無關,但更可怕,幾十萬旁戶活不下去了。這才有了起義的土壤。
試問王均的土壤在哪裡?就算符昭壽做得不好,管四川老百姓屁的事啊。或者就是符昭壽。他雖混蛋,也不過將裝備盔甲等福利稍稍偏心一點。也沒有真正剋扣王均部下的兵餉與補貼,難道因為這個就要造反?那麼李世民、劉秀與趙匡胤合在一起也帶不好這支軍隊了。
因此這次造反根本就沒有大義所在。
所以王均前面一出兵,後面蜀州知州楊懷忠調集鄉丁與諸州巡檢兵以及少量川騎,進攻成都。王均這時在劍門遭到慘敗,劍州知州李士衡料定王均必攻劍門,而劍州城又無城牆,肯定不能守,於是將官庫裡的物資提前轉移到劍門,招數千流亡逃散過來的軍卒,多是董福的部下,開始整編。王均來到劍門,又沒有搶到物資與糧食,正好風雪交加,李士衡與都監裴臻逆擊,王均大敗,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