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出兵,但出兵所得大家共同分享,沒有提稅務。一個國家成立,必須要有完整的稅務制度,否則這個國家很難發展。
然而宋九當真想女真人提前在遼東建立一個大金國?
加上在宋朝支援下,烏舍國力量越來越強大,許多部族表示了臣服。
擴張的速度幾乎超出了宋九的預計。
不好的一面就是所謂的安定國,他們在遼東深處,靠近了後來的日本海。又十分落後,將契丹少數官兵驅逐後,沒有唇亡齒寒的觀念,所以不答應兩國合一。
直到第二年秋天,烏舍國力量進一步壯大,用兵東方,將安定國擊敗後,烏昭度才表示歸順。不過他影響不大,而且離東北方向的五國部同樣遙遠,但那時讓宋九意外的發現安定國有一個良港,他不知道這就是後來的奧爾加灣。
也就是從此以後,宋朝想提供物資與武器,不需要再經鴨綠江這條航線,而是直接從海船將物資運到這個港灣,直接從後方就可以到達烏舍國,從而免去了許多風險。
……
宋九去了東北,這條訊息嚴格保密的。
就連潘美也不知道,這導致潘美在家中胡思亂想,陛下果然是一個心腹很狹窄的人啊。
實際從這時起,趙匡義對宋九越來越看重。
宋九是忠臣,然而其他一些人呢?
歷史因為同情,往往忽視了在涿州城中發生的那件事。
石守信他們想扶立趙德昭,在明朝也發生過,但那時明英宗被韃靼人抓了多長時間?國家無君好幾個月了,于謙等人才扶持了明代宗做皇帝。
而高梁河之戰中,趙匡義僅失蹤了兩天,下落還不明呢,石守信等人就想升官發財,準備扶持趙德昭。
趙匡義開不出口,畢竟這個前提是他無恥地逃跑了,導致下落不明的。然而他內心深處怎麼想?
第一個導致趙德昭兄弟的慘劇。
第二個導致趙匡義猜疑心更重。
第三個導致趙匡義對這些大將們更加地不放心。
所以當時宋九除了及時制止外,一聲嘆息。
回到京城,趙匡義下了三道詔書,先是以中書令西京留守石守信從徵范陽,督前軍失律,責授崇信節度使兼中書令。還是中書令與節度使,不過這時候的節度使全變成了虛職,最重要的一道實職洛陽留守拿掉了。
石守信心中有數,相對這個處罰結果,算是好的,慼慼的謝恩。
接著將作監段思恭因為在秦州擅用官錢造器皿,又妄以供奉為名,向百姓賤買狨毛與虎皮,為通判王延範所發,貶為少府少監。段思恭因不學無術,在任上接連犯了許多錯誤,但算是一個良吏,王延範所舉報的,許多官員皆在犯這兩個類似的錯誤,但因為趙匡義正在惱羞成怒當中,於是貶官。
這與涿州無關。
接著第三道詔書下達。彰信節度使劉遇責授宿州觀察使,光州刺史史珪責授武定行軍司馬,皆坐從徵范陽,所部兵逗撓失律故。
石劉史三人有何失職之處,論快誰跑得有趙匡義快?當然,真正原因是說不出口的。
只賞了一人。
以楊業為鄭州觀察使,再讓潘美為河東三交口都部署,以防契丹入侵。
然後趙德昭發言了。(未完待續。。)
第三百五十五章 有一種痛叫虛偽
貶了三人官職,趙匡義一直不賞,不但不賞太原之功,而且以北伐失利為由,連犧牲的將士撫卹也不提。
群臣上奏進勸,當初罷節度使之權,宋九隨著改革軍制,刻意就說了賞功與撫卹,以便激勵將士上了戰場敢於英勇戰鬥。
但現在不賞不恤,幾十萬禁兵鬧將起來,豈非天下大亂?
但也有大臣進諫,說當初宋九之提議過於豐厚,獎賞撫卹數字必須要下調一點。畢竟為了收回北漢與燕雲,宋朝僅禁兵就擴到三十萬。若非宋九提議,將禁兵往農村轉移,僅是養兵費用就是一筆鉅款。
而此戰犧牲的將士很多,若是按照宋九的獎勵撫卹,再加上戰爭所浪費的錢帛,國家經濟會嚴重吃緊。
然而趙匡義繼續緘默。
在這種情況下,趙德昭站了出來,請求對將士行賞。
趙匡義正等著他!
後人評價這件事,不能說是顛倒黑白,但都說得比較草率,更沒有去分析來龍去脈。
這時候趙德昭也有一些言事權,就象趙匡義為開封府尹一樣,實權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