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領著兒子到了勘探隊,拿出公家用的大字典,攤在兒子面前。
“你要想看,就坐在這裡翻吧。”父親說,“下個月……下個月一定給你買。”
兒子笑了。
很多年以後,周明成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博士,把我們國家的計算機英漢翻譯技術推向一個新階段,這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得益於他在計算機領域的天賦,而是他在語言方面的熱情。到了21世紀開始的時候,同行們都知道他是我們國家最傑出的自然語言處理專家,但是,在1977年冬季的這條大街上,似乎只有父親一個人知道,應當滿足這孩子對語言的願望。
“那一天是我第一次看到《英漢字典》。”周明說。
信任的力量(1)
那個晚上,媽媽給了我最好的禮物,讓我一輩子都受用不盡。
——童欣
童欣9歲那年的一個晚上,一切都是那麼出乎意料。在這之前整整24小時,這個男孩子沉浸在一種莫名的恐懼和焦慮中,不能自拔,上課總是分神,下課不說不笑,回到家裡飯也不想吃,但是就在那一瞬間,他的心情轉陰為晴,體會到一種真正的喜悅。
童欣現在已經32歲,還對那個瞬間念念不忘:“這件事可能媽媽已經忘掉了。可它給我的印象很深。”
那時候他在讀小學三年級,是個性格溫順、學習優秀的孩子。老師把他挑出來做班幹部,以為他能成為全班同學的模範,一點也沒有想到他也是個孩子,偶爾也會淘氣。
這一天老師正在講課,童欣和同桌同學為了一點小事爭執起來,愈演愈烈,最後當堂打了一架。
可以想見老師對他的失望。“身為班幹部,竟犯這種錯誤,”老師指著他怒吼,“很嚴重。很嚴重。”
“嚴重”這個詞,突然之間成了一個巨大的黑洞,在這孩子眼前張開。最要命的是,老師命令他回家去,請母親到學校來。
那時候80年代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的潮流在中國已經深入人心,不過,整個社會環境還是不喜歡淘氣的孩子。老師總是要學生遵守紀律,服從集體,尊重老師,不能表達自己的意見。“文革”的陰雲已經散去,童欣不用去參加“大批判”,也不用“天天讀”了,但是每年3月都要和同學們去學習雷鋒做好事,這是全國統一的“文明禮貌月”。
如果你考試成績不好,老師會說“你這個學生怎麼這麼不爭氣”;如果你考了個100分,老師就會說:“你這個學生怎麼這麼容易就驕傲了”。所以,就像所有的孩子一樣,童欣在那時候得到的教訓是,不管怎麼樣,都要做到喜怒不形於色。“教育就是把你變成一個螺絲釘,擰到哪裡就在哪裡發光發熱,就是這樣的感覺。你就做到夾著尾巴做人就最好。”
學校裡面不斷頒發“小紅花”,提拔“小隊長”,讓那些聽話的孩子受到鼓舞,也讓其他孩子有了學習的榜樣。對於那些過於淘氣不服管教的孩子,老師用召見家長的辦法予以懲戒,是永遠不變的教育方法,幾乎所有稍微淘氣一些的孩子都遇到過這樣的事情。
可是老師們永遠不會想到,召見家長予以嚴責,對孩子心理上的傷害有多麼大。它在孩子的心理上留下陰影,在孩子和老師之間造成敵意,也在孩子和家長之間造就不信任。因為家長在這種情形中通常會認為自己的孩子不誠實,至少在隱瞞缺點,令自己在老師面前丟臉。孩子則會痛恨老師,也會抱怨家長只信老師一面之詞。
這一天童欣走進家門的時候,感覺到全身心都處在這樣一種重壓之下。自從懂事以來,這是他遭遇到的第二次危機。第一次在他5歲那年發生的。
那一天幼兒園的老師拿出一塊香皂放到櫃子裡,香皂的表面有一層很漂亮的包裝紙。一個小時以後,包裝紙不見了。老師認定是童欣拿走了,童欣說沒有拿,但是老師不信,不許他吃飯。幼小的童欣感到極大的委屈,回到家裡卻又不敢對媽媽傾訴。好多天以後,媽媽忽然對他談起這件事,像是在敘述一件與己無關的往事:“你的老師叫我去了幼兒園,說你拿了別人的東西,還說謊。我對老師說,這孩子可能會犯別的錯誤,但是絕對不會撒謊,他說不是他拿的,那就肯定不是他拿的。”
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母親對他有一種特別的信任,不禁如釋重負。可那一次他畢竟是被冤枉的。這一次不同了,他的確犯了錯誤,媽媽還會信任他嗎?
他在忐忑不安中把事情告訴了媽媽,說老師要她到學校去。看著媽媽滿臉驚訝地走出門去。他的心裡特別害怕,怕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