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之後,要將一半上交給畝裡,但因為有廟裡的庇護,因此他們不需要向朝廷納稅,也不用服役,他甚至都不在朝廷的戶籍之上。”
李超慢慢道來,“這一家人辛苦一年,耕種幾十畝地賺到的錢,一半給了寺廟。剩下的是自己的,若是豐年,一家人還有盈餘,但也盈餘不了多少,因為他們只種糧,也種些桑麻,丈夫帶著孩子種田,妻子帶著女兒養蠶紡織,一家人的吃和穿,都是自給自足,可油鹽醬醋,都是得另需錢的。”
“人情往來,也要錢。此外,雖然他們不需要向朝廷納稅服役,但平時地方上的一些攤派,他們卻少不了。因此,就算是豐年,他們其實日子過的也挺緊。”
“而如果遇到的是災年,則可能還得向寺廟借貸。借一次債,可能需要好多年才能還清,甚至利滾利再還不起,於是只得變賣兒女,甚至自賣為奴。”
李超說的是過去許多農民百姓的真實處境,有田地的小地主、自耕農抗災能力還強些,但普通佃戶就差的多了,甚至是家裡一頭大牲畜的死亡,都能讓這個家庭一年辛苦白費。
他們沒有積蓄,一直掙扎在生存線上。
沉重的佃租、苛刻的攤派,以及高昂的利息,還有疾病、戰爭、災害,這些都是壓在他們頭上的一座座大山。
老百姓病不起,娶不起,死不起。
朝廷的均田制,緩解了點,但實際上中原地區,人口太過密集,田地又大量集中在地主勳戚官僚的手裡,再加上要給官僚們職田、公廨田等,因此最後能拿來均田的地不多,朝廷規定均田上限每丁百畝,可實際上很多地方的百姓都無田可均,能均個二十畝就不錯了。
但這個時代的耕作技術,都是廣收薄種。一家種一百畝都勉強餬口,二十畝夠什麼。
“但現在大不同了。”李超長呼了口氣,貞觀新政,一條條的新政推行下來,百姓的生活確實在迅速的好轉。
僅僅是一個兩稅法,一個攤丁入畝,把丁稅和丁役都合起來攤入到田畝之中,按田畝徵地稅,僅僅是這一條,就讓無數普通百姓減輕了巨大的壓力。
以前朝廷的基本正稅是按丁來算的,這個稅又實際上是按朝廷均了一百畝地來算。但實際上根本均不到這麼多田,因此凡是沒分足百畝地的百姓,其實都是多納了稅,納了重稅。
而丁役甚至比稅還更沉重。兩稅一改,攤丁入畝,丁稅丁役都納進了田地,以後都是按田畝來徵稅,有多少畝地徵多少稅。有一百畝徵一百畝稅,二十畝就徵二十畝的稅。
甚至實際上,哪怕現在百姓依然有一百畝地,他納的稅也是比過去的一百畝要輕的,這就是攤丁入畝的好處。
況且,朝廷不斷的拓邊,整頓佛道,也整頓戶籍,中原的人口不再如過去那般密集,朝廷透過給勳戚們置換田地等方式,也收回了許多田地,然後均給百姓,讓中原的百姓,手裡的田地數量大大增加。
當然,工商開放帶來的好處也是看的到摸的著的。農閒時期,到附近的工坊裡做工,甚至是官府搞一些水利土木工程,現在召人做工,也是給錢的,而不再是免費的服役了。不少百姓的年紀稍大些的孩子,也有機會入城去做學徒做工,甚至是女孩子也能去做女工。
這些機會都是如今工商發展後才有的,過去是沒有的。
百姓們手裡有現錢了,當然也增加了消費,消費又帶動了工商、養殖,工商興起,自然又帶動運輸、服務等行業的興起。
而對於朝廷來說,工商興起,自然財稅大大增加。
這是一個良性迴圈。
走著走頭,抬頭一看,卻是到了一家茶樓。
茶樓是兩層的,前門大街兩邊的商鋪基本上都是兩層格局。
“走,進去喝杯茶吧。”
大門口站著兩個年輕的夥計迎賓,一見他們過來,立即高喊,“來客嘍,兩位!”
一掀簾子進門,馬上就有跑堂夥計過來迎接。
“兩位客官,喝什麼茶,我們這裡有各方名茶,還有各種茶點,包您滿意。”
“樓下是散座,樓上有雅座包間。”
“我們樓下可以免費聽說書,今天講的是大唐英雄傳,一會要說的是齊郡王的英雄事蹟。樓上包廂則可以點彈琴唱曲,都是大家。”
承乾道,“那給我們在樓下找個座,來壺武夷山的紅茶,再上些茶點。”
“好嘍,二位客官請隨小的這邊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