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
百官已經有好多天沒有見到皇帝陛下了。
自李超出京前往河北,出任燕雲節度使,當了使相之後,皇帝陛下在那天早朝甩袖離開後,就再沒有早朝過了。
皇帝也不來皇城的中書門下了。
反正,從此君王不早朝。
宮門緊閉,沒有皇帝旨意官員根本見不到皇帝。
御史臺。
一群御史圍在一起,都是長吁短嘆。誰也料不到,皇帝會玩這麼一手,來了個避而這見。
“劉中丞,這樣下去可不行啊。陛下這是故意跟我們拖呢!”
言官御史向來膽子大,一般官員哪怕看出皇帝的用意,也不好明說。可這些御史卻無顧忌,他們天生就是用嘴殺人的。
要是連指出皇帝不是都不敢,還當什麼御史言官啊。
“陛下身體不適,不上朝理政,那咱們就去中書門下,找中書門下的諸位宰相。”有御史大聲說道。
李超出外了,可沒倒下,最讓他們火大的是,皇帝來了個君王不早朝,躲在深宮不出,他們上奏、求見也都沒用。
奏章如石入大海,求見也從沒得到許可。
而李超的那些亂政,還在推行著。
理論上來說,李超的那些新政,其實是中書門下推行的。那是李超提出,然後經過了中書門下同意,皇帝准許,最後形成公文政令推行天下。
因此,哪怕現在李超外出了,可只要中書門下沒有旨意廢除這些新法,那麼尚書省和六部,就會繼續按這些新政執行,各地道州縣也不能改。
國家制度,自有一套規則。
不少御史本以為,李超一走,可以拍手稱快,這亂政就要廢除,重回舊軌。可實際上呢,一切還是照舊。
這怎麼能不火大。
“中書門下這些宰相究竟是怎麼想的?為什麼還不廢除新法?”
按大唐的制度,這天下是由中書門下的宰相們輔佐天子治國理政,中書門下拿出決策之後,再交由尚書省和六部去執行。
皇帝是至高無上的,但皇帝也不能事無鉅細的自己全部打理,因此皇帝是授權給宰相們幫他理政的。
這好比後世的公司,皇帝是董事長,但一般情況下,董事長並不親自管理公司,而是選出總經理和各部門經理這個管理團隊,來幫他管理公司的日常維護。
董事長負責的是董事會,掌握的是大方向。
李超原來是公司的副總,推出了一系列的新計劃,現在李副總外放到分公司去了,可董事會沒有發檔案說停止李副總原來的計劃,這公司自然還只能按著原來的計劃執行。
當然,正常情況下,公司的總經理這個時候應當向董事長提出新的計劃,或者說恢復原來的舊計劃。
可不論是房玄齡還是杜如晦,或者是其它宰相,都沒有人提出這個。
中書門下沒有出臺檔案。
“現在尚書省究竟是誰在主持?”有人問。
沒有人回答的出來,李超外出,但依然還是尚書令。因此李超依然是尚書省長官,可他外出河北,不能實際主持省務,那麼照制度,應當是由左右僕射來負責主持。
左僕射蕭瑀,右僕射陳叔達。
這兩人據說也是反對新法的啊,可為什麼尚書省還在執行著李超的那一套?
御史臺內,不遠的一處公房,這是御史大夫魏徵的辦公房。
剛從中書門下回來的魏徵,正聽著手下幕僚的稟報,說的正是關於御史臺內御史們的那些談話。
魏徵黑著臉,也不說話。
身為御史臺的長官,下面的御史全跟著御史中丞劉洎一起,這對魏徵來說,不是什麼好事。
往輕了說,是沒控制住御史臺,往重了說,是他沒本事,管不住自己的衙門。可他也有他的想法,他的長子跟李超的妹妹是訂過婚的,兩家是姻親。
在李超這個案子上,他得避嫌。
正因如此,魏徵一直沒去插手此事。
“相國,御史們打算找中書門下宰相要個說法,甚至還準備彈劾馬周、孫伏伽、岑文字等李黨。”
魏徵哼了一聲,“他們怎麼不先把我這個御史大夫彈劾了,他們是不是也把我稱為李黨啊?簡直就是愚蠢!”
中書門下這段時間並不安穩。
因為李超外出,皇帝不朝,中書門下的宰相們最終也分歧,形成了兩派。
一派,是房玄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