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大雅向來不太喜歡李超。
他出身河東士族,自小接受家族良好的儒家教育。他從小就被父親教育儒家的經典,後還還去儒學大師王通的門下聽過一段時間課。
而李超則完全不同,他是一個異數。
不是士族出身,也不是將門武家出身,這是一個來歷不明的人。據他自己說他打小是一個被遺棄的嬰兒,後被一位叫做三藏的高僧所收留。但事實上,李超名重天下數年,無數人都在探尋李超的過去。
可是至今,誰都還沒聽過一個叫做三藏的高僧。自然,更沒有人聽說過三藏身邊的那個小沙彌。
李超就那麼突然的出現,然後迅速的就影響了天下。玄武門之變,他是主謀。貞觀新政,他是發起者。甚至於他還是文宗大豪,推行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改良油墨改良造紙術,編書修史,甚至發明了拼音符號,編了字典詞典,學生教科書。
過去,讀書教育文化,那是高高在上的。可如今,卻走入千萬家。甚至憑著字典,都能在家自習。買上一套中小學生教科書,自己也能成為一個讀書人。
這方面講,李超是一個值得天下讀書人都敬重的人,雖然不少世家在心裡暗暗咒罵李超,打擾了他們對學術的壟斷。
李超似乎天生就是這麼一個攪局的人。
推行新政,改變法改革。
扶持工商發展,甚至親自擼起袖子下海,不顧銅臭,幾年間就讓世風大變。
如今,似乎處處都有李超的影子。
生活中,衣食住行,哪裡都在享受著李超帶來的便利。
這真是一個奇怪的人。
而且,這還是一個閒不住的人。
就好比現在,太子說出攤丁入畝,說出代役錢,說出秋稅徵錢這些話後,溫大雅一下子就判斷出,這肯定又是李超提出來的新法。
哪怕現在李超早不在朝中了,可他卻還總是無時不刻不在影響著朝廷。
李超對皇帝的影響極大,對太子的影響更大。
“殿下,改革之事,無比重大。這些事情,還是應當徐徐圖之。”
時間不早,今天的講經就到此結束。
出了講經殿,溫大雅沒有先回翰林院,他覺得應當找人談談。想了想,還是直接往中書去了。
溫大雅如今雖為內相,但卻並不是宰相,因此也不在中書門下辦公。皇帝出征,留下了四位宰相輔政。
杜如晦、高士廉、魏徵和馬周。
溫大雅想了想,直接去找馬周。
馬周原是尚書右僕射兼戶部尚書,上次跟著李超辭了職。然後再次起復拜相,則轉為中書侍郎。
從尚書省次官到中書省次官,其實還是升。畢竟中書侍郎的排名比尚書右僕射要高。
溫大雅一進中書省,立即引來一片淡淡敵視的目光。
這位內相,中書省人都沒好態度,翰林院等於是搶了中書省小半的權力,翰林院學士承旨,搶中書令和中書侍郎的參預機要的要權,翰林學士,搶的是中書舍人草詔之權。
原本被稱為儲相的中書舍人,現在權力被削大半,對翰林院的人有好印象才見鬼。
馬周最近很忙,中書令房玄齡隨駕西征,這中書省的事務自然都交給他來主持。
原來中書和門下的次官也和尚書省一樣,是有兩個侍郎的。但李世民改中書門下為核心,中書和門下兩省權力增強,李世民便改為兩省只有一正一副兩官。侍郎只剩下一個,並都列入宰相之列。
中書令房玄齡隨駕西征,侍中杜如晦最近發病,不能視事。尚書令又空缺,因此馬周這個本來應當排行第四的宰相,此時卻接過了‘中書門下之印’,成為了留守朝廷百官之首。
馬周聽說溫大雅來見時,還有些意外。
最近中書省和翰林院的關係可是有些緊張的,尤其是在皇帝親征之後,兩省似乎矛盾激化並且公開了。
“黎國公,有失遠迎,還請見諒。”
馬周親自來到門口迎接,溫大雅笑著道,“是我冒昧前來,還望海涵。”
兩人一個外相,一個內相,站在那裡互相打著哈哈,讓好多盯著這邊的中書省官員們大失所望。
他們早聽說,溫大雅曾經在翰林院說過馬周全靠攀附李超才得以入相等等壞話的,還以為今天溫大雅來踢場子,馬週會狠狠反擊呢。
馬周引溫大雅入內。
溫大雅武德朝時曾經做過黃門侍郎,黃門侍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