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李超也沒有反對的理由了啊。
他要是反對,那豈不是反對皇帝對他的監督,反對皇帝對他的信任了嗎?
有過白鹿書院山長、臨潭書院山長、崇文館館主等經驗,李超倒不認為自己教三百個低階武官有什麼難的。
蘇定方跟著自己學習兵法,不就很有成績嘛。
雖然尉遲寶琳、程處默、崔琰他們幾個也是李超的兵法門生,或者還要加上一個平陽長公主,這些人李超就不說了,蘇定方還是學的很好的,這證明自己教學還是有一套的。
一個是教,三百個也是教啊。
這麼一來,寧遠城倒是可以成立一個軍官教導營了。
“陛下聽說相國寫了一本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很想一睹為快啊。”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這本兵書,其實就與五經正義一樣,算的上是一本對孫子兵法的註解書了。但也不是單純的註解,而是增加了許多內容的。
三十六計這個詞南北朝時就有了,李超的這本書裡把三十六計加以總結。特別是引證唐代以前的實戰戰例,並用孫武的兵法精闢語句,另外也還引用了吳起、尉繚子等大家的見解。
這套兵書能讓將領們對於孫子兵法更容易理解,對於軍事計謀、軍事謀略學有更好的總結。當然,裡面也有不少李超的私貨,比如參謀制度等。
這本兵書分為好幾篇,不僅僅只是前人兵法的總結,也不僅僅是寫軍事謀略學,還寫到軍隊的組織、紀律,甚至是後勤準備,乃至於軍隊與政治等多方面。
不打無準備的仗,不打無謂的仗。
這本兵書不但低階的軍官看了用益處,能學到軍隊組織等,中高階軍官也有益處,他們能從中學到軍隊的指揮、用兵的謀略。甚至連皇帝都能從中得到益處,這書裡會有軍隊和政治的辨證等。
總之,這是一篇很詳細,很有實用性,處處都有例項,從組織、訓練、後勤到指揮、謀略等各個層次都有寫到的書,不完全只是一本兵法書。
書很長,分成多卷,如果只是教導九品武官,那隻需要拿出其中的幾捲來就行了,太過高階的他們暫時也接觸不到。
但如果李世民想看,李超當然不能藏著掖著。
好在如今的印刷技術高超,要精美可以直接上雕版,要成本低就上活字,若是少量那就直接請人抄。
書早已經編好,全書一共分為九卷,一共三百多萬字。絕對是本大部頭,不過主要還是因為裡面引用了大量的例項,有大量的分析計算等,這也是這本書的一個特色了,真實戰例的講解,不但講解計謀,也講解交戰方的戰法、戰陣,還有雙方的後勤準備,甚至是當時雙方的後方朝野的政治情況等。
空談是不行的,但拿真實的戰例來講解分析,並圍繞當時雙方的詳細局勢,方方面面的來講一場戰爭,而不僅僅只是戰場上的那點事情。
以往的兵家,他們的兵書基本上都不會脫離打仗、軍隊,講的更多的還是謀略,少數會講指揮,講組織,極少人會把後勤這些講的太多。至於朝堂上的格局,外交等對戰爭的影響,卻講的更少了。
而且他們講戰法,也很少會拿出這些實戰例子,深入淺出的講解,各種資料分析,公式計算等等。
但李超不同,他來自後世。
兵法也好,商業企劃案也罷,都得拿出詳盡的數字來說話。
數字是最公正,最不會說謊的。
一場戰爭,或者一場戰役,如果能把各種資料都採集到了,那麼就能把整個戰役剖析的清清楚楚。
為什麼能勝,為什麼會敗,也就一清二楚了。
這也是李超帶兵的核心思想,準備、計算。打仗不能只靠某個將軍的智謀,更不會完全期望靠他的指揮藝術。
一個再厲害的將軍,如果沒有紮實的後勤,沒有訓練有素計程車兵,那都打不贏戰鬥。因為再好的決策,沒有執行力,都是扯蛋。
決策、執行,缺一不可。
決策,就涉及到將領的指揮能力、軍事謀略。在這方面,李超是推崇建立參謀制度,群策群力,而不只是依靠某個將領一人之力的。畢竟,一個人總無法面面俱到的。而一個參謀團,卻是能夠大大幫助提升這個指揮官的決策力。
執行,就涉及到軍隊需要有嚴明的軍紀、有素的訓練,而要做到有素的訓練,嚴明的軍紀,又涉及到需要充足的後勤保障,還得能夠兌現賞賜等等。
大唐的府兵為什麼能戰?
首先是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