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46章 官媒

力,解放生產力才能發展經濟,這是已經證明過的。

儒,張超用的不過是他的某些思想,比如華夷之辨,比如大一統思想,比如安民方面的。

京師大隻是一個開端,也是一個孵化器。

當無數接受科學思想啟蒙的人走上一個個社會崗位,他們對社會的影響力,對儒家的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大。

就如這麼簡單的一枚金幣。

徐惠看到的,和張超看到的就完全不同。

徐惠看到的金幣只是金幣,他認為皇帝不應當過分關注錢財,皇帝關注的應當是仁義這些。

而張超雖然也贊成儒家的仁和義,但他卻也關注金錢,因為仁義是目的,金錢卻是手段。

沒有手段,又如何達成目標呢?

許多儒生犯的錯,就是光有目標沒有手段,這無異於緣木求魚。

天天喊著強國喊著富民,可你連半點經濟手段都沒有,空談能夠強國富民嗎?當然不能。

一枚金幣,在張超的眼裡,延伸的是貨幣,然後是財政,然後是天下的經濟。

貨幣是經濟的媒介,是籌碼。

在商品經濟中,佔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張超一直在調控著貨幣,不輕易的超發紙幣,不斷的加強貴金屬的儲量,這些都是在穩定市場,也是在保持著大華的安穩。

這時代的人對經濟都還多是一知半懂,更別說什麼宏觀調控這些了。

········

復興二年熱鬧的到來,正旦大朝,京師金吾不禁。

從正月初一,一直到正月十五,漢京每到夜晚都是燈火輝煌,這是最熱鬧的一次燈節。

整整為期半個月時間。

復興二年的漢京,充滿著富裕和幸福。

御前會議上。

內閣首相馬周向皇帝提出了五年計劃,這是大華朝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未來五年,大華人口將突破一億大關!”

馬周很激動的道。

從五千萬,到如今的九千萬,再到目標一億,這人口的不斷激增,帶來的絕不是土地兼併嚴重,失地農民不斷增多,不是貧富分化嚴重。

因為如今是大華開國之初,大華四處開疆拓土,缺的不是土地,而是開拓新打下土地的人口。

工商興盛,缺的是那些礦山裡的礦山,是那些工坊裡的工人,是那些修路的工人,挖運河的工人,造船的工人,造車的工人·······

朝廷並不抑制兼併。

但現在的土地卻是歷朝最便宜的時期,中原的土地很便宜,邊地的土地更便宜。

每個漢民,只要他們願意,他們都能擁有自己的土地,甚至成為一個地主。

可就算如此,打下來的土地依然開墾不完。

而工商所需要的人力,缺口還在不斷的增長。

五年時間,人口增長一千萬。

這被馬周當成了他執政的首個目標計劃。

人口增長,其實一直以來都是地方長官們政績考核的一個重要標準。

“我們擬將成丁年紀下調至十八歲,男子十五歲即可成親,女子十三歲即可成親。男十八未婚,女十五未婚者,將由官媒強行婚配。”

要人口增加,方法不外乎三。

一自然是降低男女成婚的年齡,讓他們早成婚早生子,增加人口。為了保證早婚,甚至要規定到年齡未婚得交罰款,甚至是強行婚配。

第二個方法則是攻打周邊,征服那些外族人口。

最後一個方法則是買奴隸。

比起後兩種方法,當然是第一種方法成本更低,而且生下來的可都是純正的漢人,比起還需要花時間去同化去漢化他們,當然要簡單的多。

不過生孩子需要時間,一代人成長起來,也需要很多時間,因此輔之以征服外族人口和購買奴隸,也是不錯的選擇。

張超聽著點頭。

馬周的這個人口政策,放在這個時代沒有半點毛病。

不過張超覺得還是太早了些。

“馬相,男十五女十三太早了。我看可以改為男十六,女十五。”

太早結婚,不少姑娘都沒發育完全,早婚帶來早育,過早的生孩子的風險是極大的,到時會增加難產率,產婦和嬰孩死亡率提升。

得不償失。

“男十五,女十四吧?”馬周想了想道。

張超還是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