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這最想念的還是故鄉的一方水土,雖然沒時間回去,但起碼還有家鄉的味道能夠滿足對故土的思念啊。”汪毅夾起一塊水煮牛肉,嘆道,“我是學日語出身,曾經在這做過五年的參贊,要說對日本的瞭解,比我熟悉得並不多。”
“哦?那您說說看。”陳渤知道他話裡有話,便道。
“日本人保守,傳統。一個外國人想要獲得當地的工作容易,但想要融入到整個社會不被孤立卻很難。尤其是做生意一道,他們對自己的品牌有強烈的自信,要想拓開這片市場,就必須得耗費時間來打破文化衝突的隔閡,和他們交朋友,有些法子在國內可以奏效,但這裡完全行不通。”
“唔,您說的對。”
“不過你現在做的就很好,沒有盲目的進來,而是選擇了本土化策略,讓更懂日本的日本人來經營。”
“慚愧,我就討個巧而已。”
“會不會打高爾夫?”這時汪毅又道。
“一點點。”陳渤不明所以的回道,這位大使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得到底是幾個意思?
“明天我約了華人協會的負責人打球,介紹你們認識一下,都是同胞就得互相幫襯著,單打獨鬥的孤膽英雄可不太好在這站住腳。”
汪毅扯了半天總算是講了些乾貨,日本的華人大約有一百多萬,因為是近鄰自然移民也要多,這些都可以開發成他的財源,而且華人喜歡抱團,林林種種的各種協會也比較多。
“我聽說你把東南亞的分公司設在了吉隆坡?”汪毅又道。
“是的,今天剛從那邊過來。”陳渤點頭道。
“為什麼不選擇新加坡?”
“為什麼要選擇新加坡!”陳渤不解道。
“說說你的看法。”汪毅給了他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
“新加坡地理位置好,華人人口也多,但國際關係傾向於西方政權。而且當地教育也一直在嘗試去漢化,官方語言都是馬來語和英語。而且一個強權的政府,不知道何時就會觸雷,南洋大學的事情如今依然歷歷在目。”
“你瞭解得倒是不少,但你只看到了表面。陳六使是個成功的商人,也是位愛國華僑,但政治敏感度要差了些。”汪毅笑了笑道。
“這麼說他還有錯了?”
“他沒錯,李光耀也沒錯,錯的是時間和方式。”
“我不是太明白。”
“那我就跟你補一堂政治教育課吧。”汪毅一碗米飯下了肚,抽出紙巾揩了揩嘴角,道“五十年代那時東南亞還都是殖民地,獨立運動的大風颳遍了全球,經歷過二戰的英國已經沒有多餘的精力繼續管控東南亞。馬來西亞聯邦作為穆斯林為主體的國家容不得新加坡這個華人邦國,這其中爆發了幾次的民族鬥爭,交涉無果的情況下才將新加坡踢了出去。”
第七十四章:引導輿論
“新加坡那個時候可是連軍隊都沒有,還是求著英國的軍隊再晚兩年撤走,以維護當地的治安,正式獨立建國之後,李光耀第一件事就是剝奪了陳六使的公民權,宣佈南洋大學不合法,你可知道為什麼?”
“為什麼?”
“新加坡地方有多大你也看到了,整體面積還不到港島的一半,周圍環繞著穆斯林、錫克教,印度教。夾縫裡生存不易,他就必須得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他需要民眾應有更多的國家認同感,需要引進外資才能振興新加坡。而他屬於海峽華人,融入當地的二代,受的是西方教育,陳六使呢是第一代華人!”
往後不用汪毅解說,他也知道了歷史的發展,這是一樁歷史公案,說起來話就長了,也是新加坡當地都不敢提的敏感話題。
陳六使是閩南人,小時候家貧如洗,排行第六。少年時在愛國華僑陳嘉庚的學校裡讀過書,後來又來到南洋入了陳嘉庚的公司工作,能力自然不必說,後來自己白手起家發展成為東南亞的橡膠大王,一言九鼎的華人商會會長。
華人在以前出去往東洋也好,西洋也罷,多少是有點家資的,主要是以學習為目的。唯獨前往南洋的多是貧困家庭,透過自身的努力和勤勞建立了偌大的家業,也是最為團結的一批華人。
不過此時的華人已經分為兩派,受到良好教育的二代稱為海峽華人,已經融入到當地社會。陳六使這些白手起家的則是傳統華人,有深深的祖國情結,抗戰時期就踴躍捐款捐物,甚至不少老人將自己的獨子派回國參軍,滇南那條通往緬甸的公路上的“南僑機工抗日紀念碑”就訴說著這段揮不去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