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六頁一五行忌*(方)**'其'*得觽刊誤謂“方”字無義,當是“其”字。
按:通志正作“其”,今據改。
二三七七頁四行何凶逆刊誤謂“何”當作“阿”。按:嚴可均全後漢文注“何,負也”。依嚴說,則“何”字不鬥。
二三七七頁六行紹客逢紀按:何進傳作“龐紀”。
二三七七頁九行外託*'討'*董卓刊誤謂案文少一“討”字。按:通志正作“託討董卓”,今據補。
二三七八頁二行騎都尉沮授按:集解引王補說,謂魏志言諫者耿、閔外,有治中李歷,而無沮授,通鑑從之。
二三七八頁五行程渙按:集解引惠棟說,謂魏志“渙”作“奐”。
二三七九頁一五行秦伯曰按:“秦”原鬥“泰”,徑據汲本、殿本改。
二三八一頁八行此誠將軍之*(羞)**'眷'*集解引惠棟說,謂“羞”字誤,當依英雄記作“眷”。今據改。按:三國志袁紹傳注引英雄記作“眷”。
二三八一頁一0行大會賓徒於薄落津校補謂“徒”當作“從”。按:魏志注引英雄記,作“方與賓客諸將共會”。
二三八一頁一0行黑山賊幹毒殿本“幹”作“於”,下同。按:朱鉨傳亦作“於”。
二三八一頁一四行紹遂尋山北行按:張森楷校勘記謂“尋”字無義,疑當作“循”。
二三八一頁一五行左髭丈八按:殿本“丈”作“文”。
二三八二頁五行謂之*'薄'*落津校補引柳從辰說,謂通鑑注引此作“謂之薄落津”,此脫“薄”字。今據補,與今本水經注合。
二三八二頁一三行拜紹右將軍按:集解引惠棟說,謂袁宏紀作“後將軍”。
二三八三頁九行熙字顯雍集解引惠棟說,謂“顯雍”當從魏志注作“顯奕”。按:
潘眉三國志考證謂雍熙字相應,作“奕”誤。
二三八三頁一二行願上惟先代成*(則)**'敗'*之誡集解引惠棟說,謂“則”依九州春秋當作“敗”。今據改。
二三八六頁九行凡我同盟之後按:刊誤謂案文當雲“同盟之人,既盟之後”,此盟書常文也,誤脫四字。
二三八六頁九行神明是殛按:“殛”原鬥“亟”,徑據汲本、殿本改正。
二三八六頁一一行今是*(夫)**'大'*鳥獸則失喪其髃匹據殿本改,與今禮記文合。
二三八六頁一六行張楊黑山同時乞降按:“楊”原作“揚”,前後互岐,徑改正。
二三八七頁五行太僕趙岐按“岐”原鬥“歧”,徑改正。
二三八九頁四行三槐三公*(匹)**'位'*焉據汲本、殿本改。
二三八九頁一五行以為驃騎大將軍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案明帝紀及東平王傳並云為驃騎將軍,“大”字蓋衍。
二三九一頁一行*(兵)**'其'*埶譬若覆手據汲本改。
二三九一頁五行且公師徒精勇按:校補引柳從辰說,謂閩本“公”作“今”。
二三九一頁七行在於*(將軍)**'持牢'*據殿本改。按:殿本考證李良裘謂按三國志注中載獻帝傳作“在於持牢”,“將軍”二字傳寫之誤。又集解引王補說,謂通鑑亦作“持牢”,胡注猶今南人言“把穩”也。
二三九一頁八行夫臣與主同者*'昌主與臣同者'*亡集解引惠棟說,謂獻帝傳雲“臣與主同者昌,主與臣同者亡”,傳漏“昌主與臣同者”六字。今據補。
二三九三頁一二行因臧買位集解引惠棟說,謂“買”陳琳集作“假”。今按:文選亦作“假”。
二三九三頁一二行操*(奸)**'贅'*閹遺醜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奸”當作“贅”,三國志注及文選並是“贅”字。今據改。
二三九四頁一行銟就威柄集解引惠棟說,謂文選及魏志注皆作“銟□”,□,成也,就亦訓成,與□同義。按:殿本“就”鬥“蹴”。
二三九四頁三行身被梟懸之戮文選“身”下有“首”字,“戮”作“誅”。按:
下雲“妻孥受灰滅之咎”,“身首”“妻孥”相對成文,疑此脫“首”字。
二三九五頁一一行布覆與陳宮將萬餘人*(乘)**'來'*戰據汲本、殿本改。
二三九八頁八行*'中'*黃伯曰據刊誤補。
二四00頁三行*'營中'*皆蒙楯而行李慈銘謂“皆”字上當疊“營中”二字,三國志袁紹傳作“營中皆蒙楯,觽大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