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野的作用。看看孝文帝的遺匈奴書吧:“先帝制: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命單于;長城以內,冠帶之室,朕亦制之。”
每次,只要單于反臉就入塞侵擾,殺人掠貨,施行強盜的勾當,從來不把長城屏障和漢人皇帝的臉面當回事。每一個將軍的去世或離任都是一段災難的開始。長城,它沒有擋住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也沒有擋住縱橫奔突的八旗雄師。如果真要是說作用的話,倒是幫了戚繼光將軍不少忙,使他帶領“戚家軍”抗擊了那三分倭人七分奸民組成的倭寇許久。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20世紀30年代,長城防禦的不再是落後民族,而是現代化裝備的日本帝國主義。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窺伺了關內很長的時間後,向內閣發了一份請求入侵關內的報告。在列舉了許多的理由之後,特別著明一點,說中國自從宋朝以後,就喪失了“俠”的精神,沒有了武士的魂魄。言下之意,中國人就是弱民。這真是莫大的侮辱,利益驅使下的強盜邏輯。它忘記了中國人血液中流淌著俠的遺傳基因,忘記了“棄身鋒刃端,視死忽如歸”的精神千年前就“揚聲沙漠垂”了。只不過是普受道德禮儀教化的國人還沒有認為是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1933年初,日本攻佔山海關、熱河之後,又進一步向長城沿各軍事要口發起進攻。又一次,長城眼睜睜看著侵略者的鐵蹄漫過了自己古老的身軀。中國軍隊進行了抵抗。敵我雙方爭奪的重點是燕山山脈的長城各關口及附近的制高點,因此這次作戰被稱為“長城抗戰”。因南京政府態度消極,守軍難抵日軍兇猛攻勢,他們唯一可依賴的是千百年前古人留給他們的城牆,此役儘管以失敗告終,但愛國官兵們長城抗戰壯舉是一個軍隊為民族、為個人爭生存的信念的體現,是古老的長城精神再一次顯現,也為此後的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奠定了基礎。
讓我們永遠銘記這段歷史和他們的英名!
//
*第一章戰前態勢
中國增援部隊張作霖之子張學良東北邊防第七旅部溥儀與日軍司令官合影佔領全中國,進而佔領全亞洲是日本的既定方針,而佔領東北則是其侵佔全中國的首要步驟。1931年6月日本軍部制定的《解決滿洲問題方策大綱》中明確了有關侵略中國的方針、步驟和措施,並確定將“採取軍事行動”
…
野心由來已久
…
1933年長城抗戰中,中國的增援部隊走過長城。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野心由來已久,早在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就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把滅亡中國、統治亞洲、爭霸世界作為國策。在1894年7月25日偷襲清朝海軍,接著進攻駐朝鮮的清朝陸軍部隊,8月1日,清朝政府被迫對日宣戰,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日本佔領了朝鮮和遼東半島的大片領土,強迫清政府簽定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帝國主義與其它列強一起組成八國聯軍侵華,以鎮壓義和團運動,並乘機瓜分中國。清光緒26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後,英國軍隊從海上進攻山海關,火燒了老龍頭附近的澄海樓,把寧海城做了兵營,現在那兒還留著一門大炮,就是英軍留下來的。隨後法國、德國、日本、俄國軍隊都在山海關駐軍。在1901年9月7日,強迫清朝政府簽定了《辛丑條約》,在不平等條約的束縛下,山海關完全失去了防禦能力。1902年日本開始在平、津至山海關駐軍。此後,日本與沙皇俄國激烈爭奪我國的東北,甚至在1904年爆發了日俄戰爭。
辛亥革命以後,在外國的支援下,中國開始了軍閥混戰,公元1922年、1924年,日本支援的奉系軍閥和英國、美國支援的直係軍閥在山海關大戰。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召開了“東方會議”以後,在向7月25日日本天皇提交的題為《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的奏摺中就稱“惟欲征服支那(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國征服,其它小國如亞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於我,使世界知東亞為我之東亞,永不敢向我侵犯”。顯然,滅亡中國的國策已提到具體實施的日程。
//
…
開啟華北的大門
…
張作霖之子張學良
佔領全中國,進而佔領全亞洲是日本的既定方針,而佔領東北則是其侵佔全中國的首要步驟。1931年6月日本軍部制定的《解決滿洲問題方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