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榆關,明朝徐達建關時,就稱山海關,是以往對山海關的別稱。山海關位於燕山山脈及萬里長城的東端,枕山襟海,地勢險要,扼遼、冀咽喉,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根據不平等的《辛丑條約》規定,日本及英、美等11個國家在天津至山海關間的各要點上均駐有軍隊。“九。一八”事變後,山海關、秦皇島駐有日軍守備隊200餘人,山海關以東至錦州間,沿北寧鐵路沿線駐有日關東軍第8師團的第4旅團和騎兵第3旅團一部及炮兵第8聯隊,另外配屬有關東飛行隊的第1中隊、鐵甲列車3列和坦克10餘輛,兵力共約4000人。

1932年11~12月,日本關東軍就積極調動兵力,在皇姑屯至山海關的各車站分駐重兵,並派第8師團開抵錦州。同時,旅順日本津田第2艦隊,又派驅逐艦10餘艘分駐山海關、秦皇島的海域。到12月底,日本進攻山海關的陸海空軍已集結完畢,只待可乘之機了。

東北淪陷之後,張學良為加強山海關地區的防禦力量,任命獨立步兵第9旅旅長何柱國為臨永警備司令,統領該旅及獨立步兵第12旅、騎兵第3旅和工兵、山炮兵各1個營,分駐於臨榆、撫寧、昌黎、盧龍、遷安等地。部署于山海關的部隊為第9旅第626團的2個營。轄區包括臨榆、撫寧、昌黎、盧龍、遷安5縣和都山(今青龍)區域。轄區內除何柱國第9旅外,還有獨立步兵第20旅、騎兵第3旅和炮兵第7旅的1個營,工兵第7營也由何柱國指揮。這些軍隊,分佈在西起灤河,北至長城各口,南到沿海的防區。

正當敵我雙方積極部署,劍拔弩張,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際,日本突然發動了炮擊山海關的事件,遂成為“榆關事變”的序幕。

1932年12月8日,錦州日本第8師團1列鐵甲車,以追擊義勇軍為名,開到山海關站東端長城缺口,突然向城內發炮38發。炮聲隆隆全城驚駭。9日早晨6點,日機兩架在關內低空盤旋,鐵甲車仍停在車站示威。日本海軍母艦1艘、驅逐艦2艘開抵秦皇島。晚7時許,3000名日軍進入那道臺墳陣地,向中國軍隊開槍射擊。

10日晨,日軍仍在山海關北面東羅城外的威遠城一線構築工事。炮擊事件發生後,日方反誣中國軍隊開槍射擊,又說城內藏匿義勇軍。惡人先告狀,日本致電日內瓦國際聯盟,竟提出3項無理要求:

1。事出誤會,由中國軍事當局用書面向日軍道歉;

2。滿洲國警察有駐紮榆關之權;

3。駐榆關之日本守備隊行動,當地中國軍隊予以保護。

日軍炮擊山海關暫告平息後,山海關駐軍將領何柱國趕往北平彙報,中國軍隊也作好部署:商震的第32軍開往灤河(後轉冷口),第29軍宋哲元部開赴喜峰口,王以哲軍開赴古北口,萬福麟軍推進到界嶺口以北地區。何柱國(已任第57軍軍長)部則把主力佈置在北戴河至界嶺口之線。第9旅所屬第627團駐山海關城西5公里的紅瓦店、七星寨一帶,625團駐城西五里臺、孟家店、角山寺一帶。駐山海關城和北翼城的守軍只有626團1個團的兵力,分別部署在西南水門、南門、東南角樓等陣地。

何柱國

何柱國1898年出生於廣西容縣,幼年喪父,依靠伯母撫養長大。自小何柱國在廣東陸軍小學堂上學,1914年升入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1917年進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入伍,不久,就被選送日本留學,進入日本士官學校中國學生隊12期騎兵科學習。

雖為東北軍的重要將領,其最高職務曾達國民黨陸軍第15集團軍上將總司令,但他卻並非東北籍軍人。他是憑著高超的軍人素養和智勇的作戰指揮,取得張學良的信任和廣大官兵的擁戴的。

1919年5月在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後,回國先後在駐華北部隊及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服務,但後來,他卻堅決奔向了東北軍,以至西北軍馮玉祥部給他以更高的職務和官銜,他也不為所動。要問他為什麼?原來他投東北軍有三個明確的目的:第一,他在日本士官學校學的是騎兵,認為到滿蒙大地正好施展自己的所長(他最後終於擔任了國民黨陸軍部隊的第一個騎兵軍軍長);第二,他腦子裡的假想敵是日本,認為去東北就是走向了國防抗日第一線;第三,為了自己能有帶兵的機會,好親自指揮部隊作戰。當時一般軍閥都喜歡叫行武出身的人帶兵,對學生出身的人,只能作參謀教官之類的角色。獨在東北軍,有很多學生出身的人卻直接帶了兵。這一點也深深吸引了何柱國。在以後的直奉戰爭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