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兩國在大夏國北邊四十里的郊外展開了一場極其慘烈的決戰。當時大夏朝一共組織了二十五萬步兵,五萬騎兵,另有一千餘名各派修真,共計有三十萬人。西北蠻族仍是圖魯爾國十二萬精騎,草原各族十五萬步騎混兵,另加兩三萬沿路搶掠來的兩萬奴隸,共計二十九萬大軍。
雙方實力相當。
戰爭的勝負天平其實並不在戰場上的戰士身上,而在於指揮他們的人。
這一戰分別由蠻族國主伊勢邪和大夏朝皇帝夏無忌親自指揮。
夏無忌從各方面來說都是一個英明的皇帝,除了一點——他並不是一個特別出色的指揮家,他並沒有過人的軍事才能。
決戰之日,伊勢邪首先指揮十五萬草原各部戰士對大夏朝的軍陣進行衝擊,然後又將兩萬奴隸做為預備隊繼續投入戰局,最後才令圖魯爾國精騎兵向前衝擊。
安京城四十里外的西郊霎時變成了一座棋盤,而數十萬往來衝殺的戰士就是棋子。以野戰來看,大夏朝以步兵為主的戰陣完全不是來自西北蠻族的這些馬背上的民族的對手,戰局的最後結果是大夏朝的騎兵被十五萬蠻族戰士拖住,而二十五萬步兵則被伊勢邪的十二萬騎兵一口吃掉。
大夏朝的抵抗在圖魯爾國的騎兵衝擊下終於在日落前崩潰。
西郊城外四十里血流成河,在拋下了超過二十萬的戰士屍體後,大夏朝皇帝夏無忌慌忙率領數萬殘兵回撤,而伊勢邪則指揮自己的勝軍一口氣又往安京城推進了二十餘里。
這一戰無論從哪一方面看都在預示大夏朝已經衰落,而蠻族在國主伊勢邪的帶領下正像一顆不斷升起的新星,即將成為新的天下共主。
大夏朝的主力已經在西郊一戰被蠻族吃掉,整座安京城除了幾萬禁軍完全是一座空城。就在所有的人都以為乾坤已定時,夏無忌終於做出了他這一身最大膽的決定,起用光明皇后石碧煙為將,率安軍城禁軍與皇宮御林軍做最後一搏。
基本上夏無忌此舉也是死馬當活馬醫了,如果沒有奇蹟發生的話,他這個皇帝將隨著安京城和大夏朝一起被寫入歷史的卷冊裡,然後灰飛煙滅。
奇蹟果然發生了,石碧煙雖為弱質女流,但竟是一個天生的帥材,她只用了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對手中的三萬禁軍進行了成功的整合,將他們變成了一支合格的騎兵部隊,然後主動向蠻族伊勢邪發動了進攻。
這個時候的伊勢邪正忙於解決大夏朝各路勤王的軍隊。對於伊勢邪來說眼前的安京城只不過是一個空殼,這塊蛋糕隨時都可以吃掉,但是怎麼吃才能賺取最大的價值呢?當然是圍而不殲,誘夏朝各路諸候來援,然後將他們一一吃掉最為有利。
這在軍法上是“圍城打援”。
如果歷史能重演一遍,伊勢邪可能會後悔這個決定,因為不久以後從頹廢將傾的安京城裡就會殺出他宿命裡的剋星。
戰爭的轉折點就在光明皇后石碧煙率大夏朝精騎突擊蠻族軍隊的一刻產生。雙方同樣是靈活機動的騎兵部隊,但石碧煙卻佔有先天的地利,以及幾乎源源不絕的供應物資的後方——大夏朝的國都安京城就像是一個永遠不會倒下的巨人在支援著她。
最終伊勢邪不得不正視自己的錯誤,連番戰鬥讓蠻族部隊也遭受到從未有過的巨大損失,再加上糧草補給供應不上,他不得不下令全軍撤退。也必須撤退,冬季即將來臨,那會是草原騎兵的死期。
但是伊勢邪卻沒有想到中原人竟然還敢對自己追擊!蠻族的軍隊在撤退的途中遭到石碧煙所率騎兵的狠狠打擊,這時這些人才感覺到這片土地並不屬於自己,無論在哪個地方所有的百姓都會全力幫助大夏朝的騎兵,而蠻族的部隊只能像是落水狗一樣,餓著肚皮夾著尾巴朝自己的家逃去。
彷彿大夏朝西郊一戰的翻板,在喀什兒草原上石碧煙的三萬騎兵與蠻族的十幾萬殘軍進行了一場決戰,最後結果是——大夏朝完勝,而蠻族各部的軍隊徹底崩潰。
經此一戰,伊勢邪的傳奇也開始緩緩落幕,他在北方草原上的威信一落千丈,對於草原各部的統制力也一步步開始下滑。儘管如此,他仍是北方蠻族歷史上最傑出的嫋雄,只要他活著一天,蠻族就不只是一個多民族部落,而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蘇小貴等人到達瓦喇城時已經是傍晚後,從遠處看這座曾經在歷史中吒叱一時的城市,就像是一個漸漸睡去的雄獅,巨大的岩石構成了瓦喇城的主體,雪白的花崗岩與黑色的玄武岩交替組成了這座都城高大渾厚的城牆,它們在晨曦的時候應該會顯得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