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道已經廢弛,老子所讚頌的小國寡民、百姓淳樸的時代已經不在。在這種情況下,天下智者能夠放任不管,只顧自己隱於野或隱於世麼?面對這樣的現實,儒家的觀點似乎更積極一些:即使帶些刻意,也要一點一點來拯救,這是一種社會責任感。
‖王安安:我覺得儒家的觀點確實表現了這種學說的使命感、責任感,“知其不可而為之”。但如果站在道家的立場說:既然你認同我的話,認同我們對美好的追求總會伴生負面效果的觀點,那麼現在大道既廢,世界是惡的,為什麼還要再刻意去追求,讓這個惡的世界更惡,讓兇險的人心更兇險呢?另外,雖然這個世界很糟糕,但我們同樣可以認為這是一段時期的自然狀態,智慧之士角逐智慧,希望改變世界,就是破壞這種自然狀態,就是惡。這樣說來,無論這個世界是善的,還是惡的,你再加什麼東西,你都是加了壞東西。
‖餘秋雨:不錯,即使在已經被汙染的世界裡,也有自然的標準。失去了自然的標準,可能越想治理反而越醜惡。就像我們在某些風景勝地的建築,有不少是越用心反而越難看,因為失去了自然的標準。這就是說,即使大道已廢,也還有自然。怕只怕,儒家不以自然為標準,而以仁義為標準,把世界推向更偽。老子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思維方式,足以把人們從習慣性的單向思維和概念思維中解救出來。然而令我們羞愧的是,這雙解救的手,來自於兩千多年前。接下來的問題是,被解救出來的人們應該怎麼辦?對此老子也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人生哲學。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段話的意思是:真話不漂亮,漂亮的不是真話;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真懂的人不賣弄博學,賣弄博學的人不真懂。聖人沒有什麼好保留的,他盡力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富足;完全給予別人,他自己反而更豐裕。天之道,利萬物而不傷害;聖人之道,有所作為卻不與別人競爭。在這個意義上,老子主張的自然之道就和人的生活態度連在一起了。
‖諸叢瑜:我是覺得老子給了我們觀察生活、觀察世界的另一種視角,從中我們看到與傳統的確定性、單向思維的不一樣。具備了這種視角,我們也獲得了更加智慧、更加通透的生活的可能性。
‖王牧笛:我覺得孔子就像至剛的拳法——少林拳法,而老子像至柔的拳法——太極八卦。老子是以無為而有為,以不爭為爭。毛澤東就非常懂老子之道,提出“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駐我擾,敵疲我打”的運動戰策略,其中的哲學思想似乎就是以不爭為爭。
第八課 道可道,非常道(4)
‖餘秋雨:所以,毛澤東晚年講過,《道德經》其實是一部兵書。我當然不贊成這種說法。老子的精神理念與刀兵爭逐相距甚遠,只不過他的以柔克剛的思維可能會給軍事家帶來某種啟發。在文化領域,老子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現象,表現得特別有趣。我小時候在農村,看到上衣口袋別三支鋼筆的人,一定是剛剛參加完掃盲班的人。現在大家忙於經濟,沒有太多時間投身文化,結果賣弄文化的人就越來越多了。有的人開口閉口背一些古代詩文,有的人可以背出很多很多年號,有的人整天咬文嚼字、引經據典,有的人說話還喜歡夾著外語,其實可能都不是真正的智者。包括現在有一些主張恢復繁體字、迴歸文言文的人,一定對繁體字、文言文了解不多。胡適之先生說過,簡體字(他說“破體字”)和白話文,是千百年來早已產生的自然現象,只有真正高文化的人才會重視和吸納這種自然現象。過度提倡“國學”,也是違反自然的,而且一定是對傳統文化了解不多的人在提倡。真正的智者不在低層次上做違反自然的誇張。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面對生活呢?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我希望同學們能夠記住這簡簡單單的九個字。把無為當做行為,把無事當做事情,把無味當做好味。總之不要刻意作為,因為這樣反而會敗壞整個行為。做事是這樣,為人也是一樣,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水不香,至味無甜,高人永遠不會擺出多種多樣的姿態。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最圓滿的卻似乎有欠缺,無論在藝術上還是人生上都是這樣。完全圓滿,就意味著終結、破敗。最充實的東西一走有空虛的部位,因為空虛能召喚很多力量來填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