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這種意識形態就更能影響世界了。說到底,“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不僅是中國人也是世界各國人民最高的政治理想。兩千多年前,孔子及其弟子就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禮運》)。說到底,“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就是中華傳統文化最高的政治理想,體現了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裡“天下為公”的“大道”。
所以,我們要“構建和諧社會”,還是要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將起重要作用。
構建“和諧社會”是長期而艱鉅的任務
我們常說我們擁有無比淵博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這當然是值得驕傲的,可是不要忘記,長期以來,中華傳統文化只被極少數中國人擁有。在很長的歷史時期,絕大多數中國人是不識字的,普通老百姓幾乎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髄隔絕,中華傳統文化並沒有成為全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只表現在歷史中的“精英”身上,如魯迅所指的“中華民族的脊樑”那批人物。中華傳統文化倡導的人生觀、價值觀,包括“仁義禮智信”等等,在一般老百姓那裡很稀薄。這你不能責備他們,因為中國教育事業向來就沒有普及過,老百姓一直處在通常說的“沒文化”的狀態。這樣,他們當然也就沒有承載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沒文化”的人的人生終極追求目標,只能是“活著”而已。所以,秋雨先生剛才說到在二戰時期德國普通居民仍會穿著禮服、打著領結去歌劇院聽歌劇(同樣,前蘇聯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蘇軍在戰場上播放蕭斯塔珂維奇的交響樂,大大地鼓舞了軍民計程車氣),這種情景在中國是見不到的。中國一般老百姓還沒有被培養出那麼高的文化素質。不僅如此,即使愛國精神、民族意識也比較淡漠。中國底層老百姓嚮往的不過是“好皇帝”、是“清官”,盼望的是“大救星”。至於誰來當皇帝並不重要,哪個皇帝來就給哪個皇帝納糧罷了。因而,在二戰時期,文化傳統非常深厚、歷史又非常悠久的中國,出的漢奸竟特別多,就因為漢奸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也正如秋雨先生剛才說到的,我們還經歷過一次“革”文化的“命”的浩劫。一個“文革”,把本來基礎就很薄弱的中華傳統文化在中華大地上橫掃殆盡。過去,一般老百姓雖然“沒文化”,但還有“以吏為師”的傳統,而“吏”全部是由有文化的“士”組成的,因為中國曆來奉行的是“學而優則仕”的選官原則。官吏士紳及地方上的讀書人(鄉村飽學之士)歷來是一般老百姓的榜樣,他們起著風範導向作用,一般老百姓都以這類人馬首是瞻。可是,“文革”颳起了“知識越多越反動”的逆風,知識階層和文化“權威”全都被打倒,老百姓不但失去了榜樣,還要反其道而行才算得“革命”和“進步”;本來很脆弱的中華傳統文化不堪一擊,反道德、反傳統、反秩序、反規則就成為一時風尚。“文革”不僅僅是破壞了生產力,摧殘了傳統文化,從根本上說是把人心搞亂了。這種流毒一直到今天因為我們檢討和反思不夠而並未消除,只是以另一種形式播散開去,致使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出現道德淪喪,是非顛倒、黑白不分、鮮廉寡恥、物慾橫流、貪圖享樂、心態浮躁、人情冷漠種種現象。並且,失去民族文化精神核心的人還特別容易被外來的東西誘惑,好的學不像,壞的學得快,更有甚者,把外來的先進東西也只當作娛樂或作奸犯科的手段。
。 想看書來
雨·天話語(3)
針對這種現實,最近###同志提出了“八榮八恥”作為我們的道德準則。實際上,“八榮八恥”正是中華傳統文化倡導的做人的基本規範。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正逐漸向中華傳統文化迴歸。
總之,我認為我們應該認識到:一、中華傳統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將會起著強大的支撐作用;二、我們也只有繼承中華傳統文化,汲取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中適合現代化的部分,將其納入主流意識形態,才能與世界其他文化對接,我們的意識形態才能影響世界其他國家,成為一個與我們人口和國土相應的大國;三、中國文化本來就基礎薄弱,再加上受過“文化大革命”的衝擊,構建和諧社會將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任務。
記憶-想象-創新,三者的內在邏輯關係;
歷史對建設“創新型社會”的重要性。
寧夏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