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縱使相逢亦不識(1)
北京西二環邊上的金融街彙集了中國最主要的金融機構,而外資金融機構則主要集中在東三環以國貿中心為中心的CBD的高檔寫字樓裡。同是金融機構,中資和外資卻一西一東在北京形成了兩個獨特的金融區。
林康的“鵬達”風投公司設在國貿中心的第五十五層,租用整整一層樓。鵬達公司下設三個部:一是風投部;二是證券部;三是調研部。風投部,經理是吳大偉,該部主要是對一些市場潛力大,而缺乏資金的公司進行風險投資。證券部,經理由林康兼任,副經理秦怡靜,該部主要是進行證券交易,買賣股票。調研部,經理是程天成,該部人員很是繁雜,不僅有專業的經濟學家,還有一些重要部門人員的家屬和退休人士,甚至還有警界的偵探。與其說是調研部,倒不如說是情報部更為貼切。
幾年外資投行的工作,讓林康認識到調研的重要性,這也是他花大氣力組建調研部的一個原因。如果說林康的鵬達公司重視調研和情報,但哪一個私募不重視呢,包括基金公司也都非常重視。如果不重視調研和情報,那麼這些私募就不會那麼神乎其神提前知道即將公佈的經濟資料和一些重大的事件。
徐冠飛的能量確實很大,除他自投的兩個億外,又利用自己的關係拉進了五個多億。其實別人投這麼多資金進來,並不是奔著林康來的,而是衝著徐冠飛在實業界的地位來的。大家都知道他能慧眼識金,便會想到徐冠飛用的人肯定差不了,於是就很慨然地拿出了那麼多的錢。
一個剛剛成立名不見經傳的私募,在建立之初,就有七八個億之多,這在私募界極其罕見。譚援朝的“恆利信託”在剛開始的時候,募集的資金也不過一個億。這些錢如果在2007年,實在是算不了什麼。不要說很能賺錢的私募,即使一些基金公司組建的新基金,短短三五天時間之內也能募集到一百多個億。但在2005年之初,能有十多個億,真是罕見。
程天成的調研部送來一份報告,報告中提到一條訊息:“2005年秋季中國政府將推出《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管理辦法》。”
林康絲毫不懷疑調研部的成果,這些人都是出高薪由獵頭公司挖來的具有真才實學的經濟學家和與各個重要部門有著千絲萬縷密切關係的學者和官員。經濟學家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站在學術的立場上來預測經濟走勢,在戰略上往往是準確的;而與政府有著密切聯絡淵源很深的學者或官員甚至退休人士,他們的政治嗅覺往往比較高,訊息比較靈通,他們提供的“研究成果”總是那麼的及時準確合乎時宜。
林康吩咐秘書讓風投部經理吳大偉和證券部的秦怡靜過來。吳大偉是和林康同齡,美國斯坦佛大學法律學博士,半路出家學的經濟學。而秦怡靜則是林康要求過來的。
“你們倆如何看管理層出臺的《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管理辦法》?”
“這是管理層變相減持國有股即非流通股的另一種方式。”秦怡靜說道。
“哦,如何這般說?”林康呷了口咖啡,笑道。
“2002年6月管理層強行推動國有股減持,造成股市暴跌,以至於在9月不得已叫停。後來想了很多種方式,可是市場都不答應,最後沒有辦法,就想出了以送股或派現的方式補償流通股股東,以換取非流通股到市場上流通。”
林康笑道:“這樣不好嗎,流通股股東無償得到了股票或現金,自己賬戶上的金錢增加了,而非流通股的股東們手中的股票在鎖定期滿後也可以到市場上變現了。按某些報紙上經濟學家們的話說,這叫雙贏。”
第三十三章 縱使相逢亦不識(2)
秦怡靜愣道:“雙贏?可能嗎?A股市場從建立那一天起,就是一個零和市場,只有輸家——那就是股民,而贏者只有那些上市公司。而那些上市公司又是贏者嗎?從金錢上看,他們確實是贏者,可是從信用及聲譽上來看,他們又是輸者。你去問問股民們,有幾人不憎恨這魔鬼般的股市?”
“好了,不要發牢騷了,我們發財的機會來了。”林康笑著對她說。
“此話怎講?”
“現在舉一個假設:如果在一個預期明確的時間,比如一年或者兩年,監管層要求非流通股給流通股派現或者送股,而又要求非流通股在鎖定期限內不流通,那麼股市會怎樣?”
“當然大漲了!”
“在非流通股即大非和小非鎖定期滿呢?”林康又問。
“肯定大跌。我私下測算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