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資助王澤繼續求學。忙解釋道:“我們王家雖然子弟
眾多,也有人科舉入仕做到了封疆大吏的。可像十六兩兄弟這樣,小小年紀就都中了秀才的,也還是頭一次
遇到。又怎麼不希望他能繼續求學,為我們王家光耀門楣!” “十六公子是秀才?”十一娘錯愕地打斷了
周夫人的話。
周夫人苦笑著點頭:“他和他胞弟去年一起中了秀才!”
“那……”十一娘一開口就知道自已失言了。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如果不是有特殊的原因,像王澤這樣年紀輕輕就中了秀才,而且是兩兄弟同時考中的,王家豈有不 供
他讀書的道理。
她補救道:“鎮南侯府真是人才輩出啊!”
“也要能讀出來才行啊!”周夫人道,“為十六不讀書的事,我大哥還親自去了他們家一趟。當著我
那哥哥的面承諾.每年從自己的月例中拔出四十兩銀子來供他們兄弟兩人讀書。可十六他執意不肯。說自己
是長子,父親患病,理應擔負起奉養雙親的責任來。請大哥幫他在府裡找個差事。”
說著,周夫人露出幾份無奈來。
“也不怪這孩子生出這樣的心思來。每年公中的例錢連我那哥哥看病吃藥都不夠,更別說是家裡的日
常嚼用。還有兩個孩子讀書,筆墨紙硯,先生的束脩,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卻一分錢也不能少。早些年,
我那嫂嫂典當些嫁妝,外家幫襯幫襯,這日子也還能住下過。
可自從六年前他外祖父去世之後,他舅舅當家,見我那哥哥是個扶不起來的,漸漸也就少了走動。我
嫂嫂怕耽擱了孩子們的前程,針線一做就是一整夜,兩年前就熬壞了眼睛,還一直硬掛著。”
十一娘默然。
原來什麼時候都有這樣的故事……
而夫人說起這些家長裡短的事則有些剎不住了:“他也不是信口開河說的這話。一來他是長子,是撐
門戶的人。他有了秀才的功名,人來人往也沒人敢輕瞧他。二來他兄弟今年才十三歲,與其兩個人都這樣飢
一頓飽一頓地,還不如他出來做事,即可以節省一大筆開銷,還可以全力支援弟弟考取功名。”
只怕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
童生到秀才這一級相對要容易一些,可從秀才到進士,卻不是三、五年可以做到的。王家能資助他三年、五
年,能不能資助他十年、二十年。何況他們兄弟年紀漸長,要娶妻生子,要養家餬口,要奉養雙親,這四十
兩銀子只怕是杯水車薪,遠遠不夠。可如果讓周夫人的大哥再多出一點,其他的親威又會怎麼想?會不會因
此也要求同樣的待遇?會不會因此而得罪其他的親戚?
十一娘微微點頭:“十六公子到是個通透的人。”
周夫人見她理解,鬆了口氣。
畢竟誰也不願意有個苛刻宗親的名聲!
她想到前幾天回孃家時聽到的一些事。
〃可惜他舅舅是個鼠目寸光的。”周夫人說著,眉頭微建,“他外祖父在的時候,見十六聰明伶俐,又
孝順懂事,想親上加親,把他表妹許配給他。後來兩家不大走動,這事也就沒人提了。去年他們兩兄弟一起
中了秀才,他舅舅又提起這樁事來。當時我的一個嬸嬸正幫十六提親,兩家人也對了面,請了媒人,就等著
交換庚帖小定了。他舅舅天天上門說,偏偏我那嫂嫂又惦記著想著當年外家的資助之恩,這門親事自然就攪
了。”她說著,目露不屑,“今年開春十六應了府裡的差事。我那嫂嫂哭了幾場,尋思著這書不讀了,總不
能在婚事上再虧待這個兒子。東挪西湊了百把兩銀子,請了媒人去他舅舅那裡求親。結果他舅舅的口風全變
了,根本不承認有這事,還說自家的閨女早就定了親。把我那嫂嫂氣得在家裡躺了好幾天。連前兩天外甥成
親都沒有去喝喜酒。”
這樣的現實……
十一娘不由道:“十六公子的舅舅是做什麼的?”
“靠著祖上的幾畝田產過日子罷了。”周夫人不以為意地道, “在固安府也算是數一數二的大戶人家
了。以為有個在五城兵馬司做指揮使的聯袂就以為自己也是封疆大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