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前,不等魏氏開口,一掄胳膊,“啪”的一聲,將魏氏打翻在地。高氏站在後面看了,不敢言語,只得低頭默唸佛經。
弘琴冷笑,“魏氏,你太高看自己了。你以為,國母去世,舉國齊悲,你多哭兩聲,就能惹人憐惜了?放屁!本宮最看不起的,有兩種人。一種,是藉著石榴裙上位;一種,是藉著棺材板兒上位。而你跟弘曆,恰巧佔全了。”拿出帕子擦擦手,衝嬤嬤們說,“帶走。好歹她家也曾經是內務府世家,多少給你們相與點兒面子。”
這麼一說,嬤嬤們全都不敢藏私。一個個下狠手,連拖帶拽,將魏氏拉出宮門,扔到宮外,與弘曆帶到一輛馬車上。高氏在後面跟著,欲哭無淚。
經過這麼一出,雍正的氣倒是消了不少。弘琴、弘經又著意安撫,總算叫太上皇鬆口,按制,將皇太后棺槨送出紫禁城。
無論心中如何悲痛,日子總是要過的。皇后還懷著孕,老在坤寧宮放個棺材,也不是事啊。
雍正想明白這一點,便把心思都放到即將出世的兩個孫子輩身上。衲敏臨終前,曾開玩笑,想要個像自己的孫女兒。本意是不想讓皇后承擔太大生子壓力。沒想到,到了雍正這裡,就成了活下去的寄託。
太上皇三次下旨,特命皇后、醇親王妃不得守靈。皇后、王妃幾次懇請,均被駁回。雍正每天閒下來,就到佛堂去禱告,請求上蒼,給他一個乖孫女兒。
皇太后葬禮,極盡簡樸。然而,皇太后棺槨,卻在雍正太上皇明旨下,先於皇帝入泰陵。其待遇,堪比明成祖徐皇后。
皇太后諡號:孝敬。雍正自取廟號“憲”加上,史稱“孝敬憲皇后”。
這一點,倒與正史沒有差別。
是年九月初三,皇后產下一女,相貌極似其皇祖母。雍正太上皇愛若珍寶,孫女一歲起,便帶在身邊,親自教養。兩歲時,賜封號:固倫和寧公主,小名珍珠,取“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之意。
皇太后孝期過後,即將開始大選之年,因雍正太上皇於八月駕崩,而推後三年。雍正皇帝駕崩之後,與孝敬憲皇后合葬泰陵。遺囑,晉年貴太妃為年皇貴太妃。知情者認為,這是雍正皇帝對孝敬憲皇后愛子——和碩醇親王最後的恩寵。
弘緯寶寶又熬了三年,終於要開始充盈後宮了。年皇貴太妃薨。由和碩醇親王親自主持喪儀,奉寧熙皇帝旨意,附葬泰陵。年氏成為清朝繼怡賢親王之母敬敏皇貴妃之後,第二位附葬皇陵之皇貴妃。
而同怡賢親王一般,終寧熙一朝,醇親王極受恩寵,除了沒有得到鐵帽子王的封號,其他待遇與雍正朝怡賢親王一般無二。
年皇貴妃薨後一年,大選還未開始,懋貴太妃薨,以皇貴妃禮葬入妃陵園。
半年後,聖祖太妃、太嬪,以及所剩無幾的世祖太妃、太嬪們,又開始了新的一輪扎堆離世。
算起來,弘緯寶寶自登基後,接連十二年,沒有選秀。至於小選出來的宮人,呵呵,哪次他臨幸了宮女,弘琴固倫公主就領著大侄女固倫和寧公主,去奉先殿哭“皇額娘”。弄到最後,宮裡常在、答應是不少,貴人只有一個巧貴人。還因為當初皇后生和寧固倫公主時,說了句,“不過是個賠錢貨”。被粘杆處得知,捅到雍正太上皇那裡。雍正發狠,直接灌無子湯了事。
雍正做太上皇這幾年裡,除了帶著孫女遊山玩水,就是到圓明園佛堂裡看經書,或是跟道士們論法。心情不好了,就到八八府裡,拿弘曆發脾氣。在雍正大叔心裡,孝敬憲皇后“早逝”,完全是因為當年生產時,弘曆母子做了手腳的緣故。
對於熹太嬪,雍正懶得搭理,跟個女人計較,丟了他的份兒。所以,弘曆就成了最大的出氣筒。雍正皇帝去世之時,弘曆長出一口氣:總算解脫了。頭一歪,就再也沒有抬起來。因為他死的是時候,跟雍正皇帝同一天。弘緯也沒用難為他,叫下頭人挑個好地方,將他與魏氏合葬了。高氏因為思念夫君,沒多少日子,也撒手而去。謹言得知,吩咐將高氏葬在弘曆一旁,全了他們夫妻名分。
至於八八,倒黴催的。因為巧貴人長的貌似良妃,又說錯了話,每次雍正想起來,不能直接叫來兒子小妾發火,就找“良妃兒子”,大發雷霆。()
廉親王欲辯無能,只得受著。好在弘緯明理,每次八叔受了委屈,就送過去一大堆賞賜,以示安慰,多謝他替其他人承受太上皇怒火。
遺憾的是,西林覺羅皇后運氣實在不夠好。前六年守孝時,生了兩個公主。後來,年皇貴妃死那年,又添了一個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