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部分

現有的對中產階層的研究表明,在其崛起過程中,對文化身份的確認已經成為各國中產階層成長的一個必然過程。19世紀英國中產階層對城市文化的構建與追求,正反映了上升過程中地位得到鞏固的中產階層對自身合法性的一種肯定:對理性剋制、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男性形象的塑造與溫柔賢淑、知書達禮的女性形象的讚賞,Kidd; Alan & Nicholls; David; op�cit�無不顯示出英國中產階層強烈的身份意識與階級趣味。這種趣味曾被馬修·阿諾德稱為“非利士人”的趣味,藉以諷刺其在人文思想、啟蒙教育、文化藝術修養等方面的狹隘與平庸。而在學術領域內,有關階級趣味差異造就的階級區隔,在近年來影響尤為廣泛的是布迪厄從文化資本入手對階級間及階級內趣味的區隔所進行的分析。布迪厄的分析是根據其著名的“慣習(資本)+場域=實踐”的公式來展開的。這裡的“慣習”等同於“資本”,這不僅因為在布迪厄看來,慣習是階級狀況及其遺傳的內化形式,是個體生活經驗的積累所致,更因為它是人們根據各自的資本狀況,經由有意識的培養才得以形成。按照布迪厄的觀點,不同的生活方式受到不同階級的文化資本,亦即是其所擁有的資本總量、資本構成及其變化軌跡的影響。這是因為人們認知社會的過程,實際上是對於社會世界的一種破譯與解碼的過程。一個人解碼能力的高低與他的家庭背景和所受過的正規教育(這是個人文化資本的兩個主要來源)密切相關;其中又以家庭出身的影響最為強大,學校的正規教育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家庭背景的不足。這在文化實踐(特別是藝術欣賞)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由於一件藝術品只會對有文化感受力的人產生意義與趣味,也就是說,他擁有了對這種藝術品內含的編碼進行解讀的能力,因而,他就掌握了這一文化資本。所以,一個人的文化需求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後天的培養與教育的產物。這一切都使得鑑賞力預先就具備了標誌“等級”的功能。個體從家庭或學校習得的文化藉助對文化的使用與消費得以延續,從而區分了標誌著個體特徵的不同等級。文化也因此具有了由教育體制授予的各種高貴頭銜及其譜系。Bourdieu,op�cit�;pp�1~2�個體這種透過早期的習得所擁有的對文化編碼的譯解能力,外化為不同的性情傾向。這種性情傾向具體運用到文化產品的消費實踐中時,就表現為不同的欣賞趣味,它按照行動者的策略及其應用領域而改變,階級的區隔就此得以形成。Ibid�; pp�13; 466�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中產階層與趣味區隔(2)

布迪厄在《區隔》一書中著重強調,由於有著相似收入的人往往有著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因此造成一個特定社會階級間區隔的重要因素常常並不在於個體所佔有的經濟資本,而在於他所擁有的文化資本。是不同的文化資本決定了不同階層的欣賞趣味或曰品味(taste)。Taste在英文中既可為“趣味”,亦可為“品味”,在中文中意義有所不同。在本文中,我們將根據語境的不同而將其分譯為兩者:當只是一般性論述時譯作“趣味”,當強調趣味的文化內涵時,則譯作“品味”。作為一種後致性構成,品味具有“區別”與“鑑賞”的作用,它既可以構建差異、又可以標誌差異。它建立在兩個基本事實上:一方面,文化實踐與教育資本和社會出身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在教育資本同等條件下,社會出身的分量則相應增加。鑑於此,布迪厄認為,趣味是造成階級區隔的根本因素,具有“階級”的製造者的功能。從這一點出發,布迪厄按照階級的不同,將趣味分為了三種,它們都與教育水平和社會階級高度相關:(1)合法性趣味(Legitimate taste),是對合法作品的趣味。所謂合法作品,指的是在社會上獲得支配地位的階級認可的高雅藝術作品。(2)中產趣味(Middle�brow taste)。指雖為高雅藝術,但只是其中的二流作品,音樂方面如《藍色狂想曲》、《匈牙利狂想曲》等;繪畫方面甚至如雷諾阿,它們都是在中產階層或是支配階級中的“知識分子”裡最為流行的。(3)流行趣味(popular taste)。指所謂的“輕音樂”或經過流行化以後的古典音樂的選擇,如《藍色多瑙河》。Bourdieu,op�cit�; pp�13~16�我們知道,法國中產階層有著濃厚的貴族化傾向,法國知識分子尤其如此,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區別受到高度的重視,對精英文化的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