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5部分

種武器,以迅雷之勢,將“敵”直升機平臺、導彈陣地和偵察雷達預警系統等要害部位,盡數摧毀。

拜地理和資源所賜,北京軍區的這支特種兵分隊在資源分配和人員選拔上有超越其它軍區的優勢。例如,其它軍區大都只有一個甲類集團軍,地處偏遠地區的軍區就是在這一個甲類集團軍中一下子挑選幾百兵“能文能武”的精兵強將都往往捉襟見肘,而北京軍區的這支部隊兵源卻可以在38軍和27軍兩個甲類集團軍中慢慢地挑。在武器裝備方面,他們也是全軍最先發配新型作戰頭盔和95式自動步槍的單位。他們在近期又是首先裝備具有“強大爆炸力”單兵爆破器和行動式鐳射致盲器等先進裝備的特種兵單位。

第五支就是號稱“東北猛虎”瀋陽軍區特種隊,而第六支就是號稱。“中國飛龍”的——南京軍區特種隊。

1992年歲尾,中國的東南某地,一支擔負特種作戰任務的部隊誕生了。這就是南京軍區“飛龍”特種大隊。

說到這支隊伍就好玩了,他們特殊戰場建奇功,1993年10月,安微王界某山區。深夜,幽深的山坳通明。身著戎裝的參謀幹事奔波穿梭,文電情報往來不斷。這裡是我軍最大的合同戰術訓練中心。一場由南京軍區組織的師規模實兵檢驗性對抗演習正在這裡緊張地進行。此時,“紅軍”“藍軍”均已完成兵力調集。“紅軍”是戰爭年代功勳卓著的甲種師,對手是我軍第一支正規的“藍軍”模擬部隊。然而,對抗的焦點卻在“紅軍”“藍軍”之外。一支人數不多、裝備精良的小分隊成為對抗雙方以及演習總導演三方關注的“中心”。

任務是在演習開始前一天傍晚下達的。當時,各項演習預案已經制訂完備,只等著一聲令下戰鬥打響了,負責導調演習的一位軍區首長突然提出,總部和軍區領導要在指揮部透過戰場電視系統觀看到60公里外的空降反空降對抗的實況。

這支小分隊被指令完成一項特殊任務,在不暴露自己的情況下,躲過“紅”“藍”雙方的警戒和搜捕,設定這一系統。配屬給小分隊的戰場電視系統理論傳輸距離剛好60公里。而且對抗的地點也要小分隊自己從星羅棋佈的演習場所中偵察發現。時間只有短短一夜,這是一場勇敢加智慧的遊戲。沒有一分鐘的猶豫,小分隊攜帶裝具連夜出征。天公也來與他們作對,綿綿細雨浸透了幽谷山林。

在生疏的地形中,小分隊官兵踏著泥濘的山路、穿梭在群山峻嶺之間。他們繞過“紅”“藍”雙方的警戒線,與雙方的反偵察小組巧妙周旋,終於發現了預定演習場,他們隱蔽潛上一個個可以架設機位、距離適宜、隱蔽性好的制高點,神不知鬼不覺地將指揮部的觸角佈設到“紅”“藍”兩軍的眼皮底下。

黎明時分,6路51個機位的戰場電視網開始正式運轉,整個戰場的實況透過中繼站清晰地傳回指揮部。“紅”“藍”兩軍司令目瞪口呆。這個小分隊就是來自剛剛組建一年的南京軍區“飛龍”特種大隊。在這次演習中,“飛龍”特種大隊官兵還成功地對“紅”

“藍”雙方完成了11架次的航拍航攝任務,完成了對“藍軍”防禦陣地的野戰照相偵察和快速沖洗任務。他們還配合“藍軍”對“紅軍”實施了4組12次滲透行動。

“飛龍”特種大隊組建之初,其武器裝備和人員素質就明顯高於一般部隊。大隊的武器裝備,涉及陸地、海上、空中共21大類500多種。僅高新技術裝備就有十餘類數十種,有戰場電視、無人機、雷達、傘具、潛水具等。各營、連,甚至一個排裡,戰士們的專業也都不盡相同。

現任大隊長江建雄,在加入“飛龍”大隊之前幹過23年偵察兵。他在當偵察連長時曾經創下“8米抓繩上6秒3”的軍區紀錄。像江建雄一樣,大隊許多官兵都是帶著“一根繩子一把刀”創造的輝煌,從偵察兵部隊選調來的。

根據南京軍區的特殊環境和所擔負的作戰任務,上級賦予特種大隊的基本作戰任務是:飛越千里搶奪戰略要點,深入敵後突襲要害目標,聞龍潭虎穴搭救被困人質,每一項特種任務,都沒有固定的模式,可能是在冰天雪地或熱帶叢林,可能是在黎明清晨或黃昏子夜,可能是在繁華都市或孤島戈壁。“大強度、高難度、多險度”的超常規、特種化的訓練,是完成這些任務、克敵制勝的主要途徑。於是,在烈日噴焰的酷暑,在冰凍三尺的嚴冬,在疾風暴雨的深夜,在一切可以培養意志和體魄的機會里,特種訓練鍛造出一個個鋼筋鐵骨的特種兵。

傳統的偵察兵,活動範圍往往僅限於陸地與淡水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