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慣例,五省總督盧象升陣亡,朝廷是要予以撫慰的,至少要表示悼念,同時給與一定的名號,這是對死者的尊重,也是肯定盧象升在剿滅流寇戰鬥之中所做的貢獻。
可是朝會的討論,幾乎朝著一邊倒的方式展開。
都察院的彈劾奏摺如雨片一樣,都是彈劾盧象升的,這都是因為前方傳來的戰報,這些戰報有監軍高起潛寫來的,也有部分的軍官寫來的,奏摺的大致意思,都是控訴盧象升獨斷專行,不聽從監軍高起潛的建議,一意孤行,率領天雄軍及其他部分的將士,孤軍深入,導致瞭如此重大的慘敗,奏摺寫的很是詳細,言之鑿鑿。
如此情況之下,盧象升的形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僅自身的陣亡是活該,還連累了近一萬的軍士。
錢士升和侯恂等人,是支援都察院彈劾奏摺的。
內閣首輔溫體仁沒有過多的表態,但在早朝上很不自在,畢竟盧象升是他全力推薦和保舉之人,遭受如此重大的失敗,他這個內閣首輔也不好說話了。
內閣次輔張鳳翼的態度很是模糊,對於都察院的彈劾,不支援也不反對。
因為都察院的彈劾,更應為錢士升等人的態度,盛怒之下的皇上,沒有想到其他的,甚至沒有想到派人到河南去調查,隨即做出了決定,斥責陣亡的五省總督盧象升,沒有給與任何的冊封。
如此情況之下,所有的責任都是盧象升一人承擔了,為什麼流寇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崛起,為什麼身為監軍的高起潛沒有及時的增援,這一切的事情都不用追究了,死人不能夠辯駁,無法為自身說話,活著的人安安穩穩,毫髮無損。
因為清高孤傲的性格,盧象升在朝中幾乎沒有什麼朋友,沒有什麼支持者,遇到此等的形勢,很多人能夠分析出其中的道理,自然沒有人為盧象升說話的。
這裡面唯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太子少保、戶部尚書、右都御史、漕運總督鄭勳睿為盧象升說話,鄭勳睿的奏摺由內閣大臣楊一鵬宣讀,鄭勳睿認為盧象升擔任五省總督以來,兢兢業業,一心想著剿滅流寇,此次步行陣亡,乃是朝廷的重大損失,其身先士卒、奮勇殺敵的行為,應該得到朝廷的褒獎。
可惜的是,鄭勳睿的奏摺不可能得到朝廷的重視,包括皇上對鄭勳睿的看法都是有些微妙的,更何況鄭勳睿身在淮安,無法參與早朝,不能夠親口為盧象升辯解。
調子很快定下來,盧象升沒有得到任何的褒獎,幾乎被朝廷遺忘了。
接下來確定的是五省總督的繼任人選。
提出的建議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的意見建議薊遼總督洪承疇兼任五省總督,負責剿滅流寇的事宜,山海關以及遼東等地,基本平穩下來,後金已經表示臣服,洪承疇完全可以抽身負責剿滅流寇的事宜,另外一方面的意見,是漕運總督鄭勳睿負責剿滅流寇的事宜。
這兩個意見,都是內閣直接提出來的。
皇上沒有采納內閣的提議,而是要求兵部尚書楊嗣昌提出人選。
楊嗣昌直接推薦了兵部左侍郎熊文燦。
皇上支援了楊嗣昌的建議。
聖旨很快下達,熊文燦以兵部左侍郎的身份,出任右副都御使、五省總督。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聖旨也在這個時候下達,那就是河南暫停徵收歷年拖欠的農業賦稅。
皇上否定了內閣的提議,居然讓兵部尚書楊嗣昌提出建議人選,而且在楊嗣昌提出了人選之後,馬上就表態同意了,這讓很多人對楊嗣昌側目,這表示皇上已經非常信任楊嗣昌了,而且大家幾乎可以肯定,在確定五省總督人選方面,皇上早就和楊嗣昌有過商議,這樣的商議是直接繞開內閣的,這意味著什麼。
盧象升遭受的境遇,是很多人都想不到的,其實很多人都明白,盧象升是有著不俗的本領的,文武雙全,而且在剿滅流寇的戰鬥之中,立下了很多的功勞,可惜因為朝廷之中的原因,陣亡之後都得不到朝廷的封賜。
訊息傳開之後,私下裡的議論很快出現,絕大部分都是為盧象升鳴不平的,可沒有誰敢站出來說話,畢竟朝廷之中的東林黨人以及宦官,都是要極力打壓盧象升的,如此情況之下,誰敢為盧象升說話,就等於是得罪了東林黨人以及宦官,那就無法在朝廷之中立足了。
河南流寇的壯大,同樣引發了不少的議論,也有人認為流寇再一次的壯大,與朝廷徵收歷年拖欠的農業賦稅是有著很大關係的,何況皇上已經下旨,暫時停止徵收河南一地歷年拖欠的農業賦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