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看人間平時不溫不火的,可是在關鍵的事情上面,就是能夠把握住,這一次徐光啟拜託他呈奏給皇上的信函,從一定意義上面來說,就是內閣首輔與內閣次輔的建議,皇上看了這樣的信函,內心一定是有觸動的。
也許這份信函裡面,最為重要的事情,就有舉薦內閣次輔的事情。
徐光啟已經病逝了,看著徐光啟安詳的面容,溫體仁有些無語,大臣做到了這個份上,無疑是榮光的,崇禎元年到現在,內閣大臣如同走馬燈一樣的調整,能夠善始善終的寥寥無幾,但徐光啟一直都受到了皇上的信任,就算是病魔纏身,不能夠理事了,也是擔任內閣次輔,這絕不是皇上無原則的信任,這表明徐光啟的能力是絕不一般的。
徐光啟的葬禮非常的隆重,皇上贈徐光啟少保,讓徐光啟成為了三師三孤之中的一員,想要獲得三師三孤的稱號是非常難的,可見皇上對徐光啟的重視。
徐光啟的諡號文定,這也是非同一般的諡號了,可謂是對徐光啟一生的高度評價。
朝廷四品以上的大臣,悉數參與了送別儀式,徐光啟的老家在南直隸的松江府,按照其本人的意見,是要安葬到家鄉去的,皇上同意了徐光啟家人的要求和本人的遺願,而且派遣了一名太監,負責跟隨徐光啟的靈柩回到松江府去。
徐光啟的葬禮結束,皇上下發聖旨,東閣大學士、禮部左侍郎文震孟,進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賜太子少傅,參贊機務。
這意味著文震孟正式成為內閣次輔。
沒有舉薦,沒有會推,這次是皇上直接下旨的,其中的意味,諸多的文武大臣都是明白的。
第一百八十二章大度
鄭勳睿回到了延綏鎮。
徐光啟的病逝,對鄭勳睿還是有些影響的,回來之後,他的情緒不是很高,應該說徐光啟的病逝,不僅僅對他有影響,對大明的江山也是存在重大影響的,徐光啟病逝之後,皇上沒有特別信任的大臣,猜忌懷疑的性格更加嚴重,做事情也偏激了很多,沒有誰能夠勸阻,導致朝局不斷惡化,最終無法收拾。
鄭勳睿能夠在延綏鎮如此的自如,大力的發展鄭家軍,與徐光啟的支援是離不開的,可惜這樣的支柱失去了,文震孟雖然成為了內閣次輔,可不管是從資歷上面,還是皇上的信任方面,文震孟與徐光啟是無法比較的,說話也存在不少的顧忌,不可能無所顧忌的公開支援他鄭勳睿,這表明鄭勳睿不可能得到以前那樣強有力的支援了。
鄭勳睿不會投靠內閣首輔溫體仁,哪怕是表面上的投靠和周旋也不會,他不能夠那麼做,這也是因為他和文震孟之間的關係不一般,誰都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鄭家軍的發展壯大,必然會遭致方方面面的懷疑,這個時候他若是投靠了溫體仁,讓溫體仁在朝廷之中的影響如日中天,那麼滿腹狐疑的皇上,肯定會產生其他的想法,甚至可能對文震孟和鄭家軍動手。
皇上需要朝局平衡,不願意哪一方特別強大,特別是位高權重的大臣,這是帝王心術,哪怕是最為英明睿智的皇帝,也擺脫不了這樣的規律。
文震孟成為內閣次輔,已經證明了鄭勳睿的諸多猜想,證明了他對皇上的判斷,相信臨終前的徐光啟,也想到了這一點,或者說看透了這一點,其實文震孟就是以溫體仁的對頭存在的,讓溫體仁不能夠獨自掌控內閣,讓皇上能夠居中協調。
回到延綏鎮很短的時間,鄭勳睿已經感覺到略微的變化了。
他給溫體仁的回信,早就寄出去了,應該說他尚未離開京城的時候,溫體仁就應該收到了來信,從那之後,溫體仁再也沒有寫信,也沒有繼續伸出橄欖枝,更不存在說什麼學術方面的探討,心知肚明的鄭勳睿,也沒有去理睬這件事情。
文震孟成為內閣次輔之後,倒是專門寫來了信函,不過都是提出諸多的要求,什麼要求鄭勳睿在延綏巡撫的位置上面好好幹,什麼必須要效忠朝廷等等,可就是沒有提到榆林邊軍和事情,也沒有問過文曼珊的情況,要知道鄭家軍暫時是掛靠在榆林邊鎮的,要知道文曼珊是他的娘子,要知道他和文震孟之間的聯絡,就是來自於文曼珊。
這些話語,讓鄭勳睿很是無語,親人之間的交流,完全沒有必要用這樣的口氣,再說效忠朝廷這些事情,他鄭勳睿很清楚,不需要誰來強調,文震孟需要關心的還是鄭家軍的事情,需要關心他鄭勳睿是不是能夠發展壯大起來,需要關心文曼珊生活如何。
這就是區別,剛剛上任的文震孟是非常小心的,。也是完全效忠皇上的,甚至是感恩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