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仍然決定堅守,因為他認為,自己有這個責任。
正月二十二日,努爾哈赤集結所屬五萬人,發動總攻。
羅一貫率三千守軍,拼死守城抵抗。
雙方激戰一天,後金軍以近二十倍的兵力優勢,發起了無數次進攻,卻無數次敗退,敗退在孤獨卻堅定的羅一貫眼前。
明軍憑藉城堡大量殺傷敵軍,後金損失慘重,毫無進展,只得圍住城池,停止進攻。
但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城頭突然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沒有了吶喊,沒有了殺聲。
因為城內計程車兵,已經放出了最後一支弓箭,發射了最後一發火炮。
在這最後的時刻,羅一貫站在城頭,向著京城的方向,行叩拜禮,說出了他的遺言:
“臣力竭矣!”
然後,他自刎而死。
這是努爾哈赤自起兵以來,損失空前慘重的一戰,據史料記載,和西平堡三千守軍一同陣亡的,有近七千名後金軍。
羅一貫盡到了自己的職責,王化貞也準備這樣做。
得知西平堡失陷後,他連夜督促加強防守,並對逃回來的孫得功既往不咎,鼓勵守城將士眾志成城,擊退後金軍隊。
然後,他就去睡覺了。
王化貞不是個怕事的人,當年遼陽失守,他無兵無將都敢堅守,現在手上有幾萬人,自然敢睡覺。
但還沒等他睡著,就聽見了隨從的大叫:
“快跑!”
王化貞跑出臥房。
他看見無數百姓和士兵丟棄行李兵器,奪路而逃,原本安靜祥和的廣寧城,已是一片混亂,徹底的混亂。
而此時的城外,並沒有努爾哈赤,也沒有後金軍,一個都沒有。
這莫名其妙的一切,起源於兩個月前的一個決定。
王化貞不是白痴,他很清楚努爾哈赤的實力,在那次談話中,他之所以告訴熊廷弼,說六萬人一舉蕩平,是因為他已找到了努爾哈赤的弱點。
這個弱點,叫做李永芳。
李永芳是明朝叛將,算這一帶的地頭蛇,許多明軍將領跟他都有交情,畢竟還是同胞兄弟,所以在王化貞看來,這是一個可以爭取的人。
於是,他派出了心腹孫得功,前往敵營,勸降李永芳。
幾天後,孫得功回報,李永芳深明大義,表示願意歸順,在進攻時作為內應。
王化貞十分高興。
兩個月後,孫得功西平堡戰敗,驚慌之下,大喊“兵敗”,導致兵敗。
是的,你的猜測很正確,孫得功是故意的,他是個叛徒。
孫得功去勸降李永芳,卻被李永芳勸降,原因很簡單,不是什麼忠誠、愛國、民族、大同之類的話,只是他出價更高。
為了招降李永芳,努爾哈赤送了一個孫女,一個駙馬(額駙)的頭銜,還有無數金銀財寶,很明顯,王化貞出不起這個價。
努爾哈赤從來不做賠本買賣,他得到了極為豐厚的回報。
孫得功幫他搞垮了明朝的援軍,但這還不夠,這位誓把無恥進行到底的敗類,決定送一份更大的禮物給努爾哈赤——廣寧城。
因為自信的王化貞,將城池的防守任務交給了他。
接下來的事順理成章,從被窩裡爬起來的王大人慌不擇路,派人去找馬,準備逃走,可是沒想到,孫心腹實在太摳門,連馬都弄走了,搞得王大人只找到了幾頭駱駝,最後,他只能騎著駱駝跑路。
還好,那天晚上,孫心腹忙著帶領叛軍搗亂,沒顧上逃跑的王巡撫,否則以他的覺悟,拿王大人的腦袋去找努爾哈赤換個孫女,也是不奇怪的。
第二天,失意的王巡撫在逃走的路上,遇到了一個讓他更為失意的人。
熊廷弼用實際行動證明,他不是一個慈悲的人,至少不會放過落水狗。
當王巡撫痛哭流涕,反覆檢討錯誤時,他用一句話表示了他的同情:
“六萬大軍一舉蕩平?現在如何?”
王化貞倒還算認賬,關鍵時刻,也不跟熊廷弼吵,只是提出,現在應派兵,堅守下一道防線——寧遠。
這是一個十分明智的判斷,可是熊大人得理不饒人,還沒完了:
“現在這個時候,誰肯幫你守城?晚了!趕緊掩護百姓和士兵入關,就足夠了!”
這句話的潛臺詞是,當初不聽我的,現在我也不聽你的。
事情到這份上,就沒什麼可說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