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了嗆人的火煙味。
“毒氣彈師裡要使用毒氣彈了快戴好防毒面具所有人都要戴好防毒面具”
在沙袋堆出的戰壕內,每隔不遠就有一名軍士或軍官對士兵們高聲喊叫著,戰壕裡士兵一聽到要使用毒氣彈,立即顧不得炮彈還在落下,躲在戰壕中如同乘坐著大海上搖擺不定的小船,急忙從攜具帶後方的鐵製圓桶內取出防毒面具,將它戴在臉上,陣地上只留很少一些人監視可能進攻的土耳其軍隊,其他人則大都是輕鬆的抱著步槍、衝鋒槍、輕機槍坐在戰壕中等待著的毒氣攻擊。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在實戰中使用毒氣彈的軍隊,毒氣彈在近衛軍的武器庫中是使用最為廣泛的“非常規武器”,在過去的十年間,經過數十位化學家的努力,對人體無害的催淚毒氣、到毒效見效快的氯乙烯氯砷再到芥氣,可以說,就全世界而言,中國都擁有全世界品種最齊全的毒氣。
在中日衝突期間,大量使用毒氣的結果就是一方面毒氣一躍成為各隊爭相研發的新式武器,二是各種防毒設施不斷被開發出來,可這也無法改變中隊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毒氣使用經驗以及防護經驗的事實,同樣的,陸軍也積累了一套完整的毒氣使用流程。
在發毒氣炮彈前,前沿部隊戴防毒面具,就是其中的一個流程,這是為了避免可能造成的附加傷害。
“這幫咋種打仗就好好刀槍向見好了,一打仗就用毒氣彈真是的”
在戰壕內,戰士們擠在低矮的掩體裡感覺十分不舒服,彎著腰抱著步槍蹲在掩體裡,嘴裡不停地咒罵著發毒氣彈的的炮兵。
從他們登陸以來,炮兵就習慣使用毒氣彈,或許這和中東特殊的氣候不無關係,這裡的氣候乾燥,大多數時候戰場上不是無風就是微風,可以說是最適合使用毒氣彈的戰場環境,而且奧斯曼土耳其軍隊大都沒有防毒面具,而且土耳其人作為回擊的毒氣又都以氯氣、光氣為主,為降低傷亡率指揮官們自然樂意使用毒氣彈。
“嗖——嗵,嗖——嗵”
大口徑化學炮彈無論是破空聲或是爆炸的聲都和普通炮彈有很大的不同,伴著“嗵嗵”似機車的低沉轟鳴聲的炮彈嘯聲,遠處傳出幾聲非常輕微的爆炸,接著幾十團淡黃的煙霧在沙漠上徐徐升起,接著看似慢慢向四周瀰漫開。
“戰爭就是這樣,為了勝利大家可以不擇手段,何況奧斯曼人要是文明點兒,我們也不會大老遠跑到這裡教導這些野蠻人了孃的,憋死我了”
擠在邵振華身邊的剛想要取笑兩句敵人,話一說多馬上感覺氧氣不夠,整個人覺得憋的慌。
達薩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沙漠氣候,一月的中國很多地區還忍受著冬天的嚴寒,棉衣、皮襖是大多數中國人在這個寒冬臘月的選擇,可是在達薩的沙漠之中,這裡的天氣卻讓人熱的喘不過氣,在這種熱的能讓人窒息的環境中,戴著防毒面具,自然更覺氣悶了,眾多人擁擠在戰壕,沒多少時間人們就汗流浹背,窒息感當然會越來濃烈起來。
也正因如此,他們會不喜歡毒氣彈,他們寧可上上刺刀端著步槍朝土耳其人衝過去,一槍一刀的展開搏戰,也不願意戴上防毒面具忍著能讓人憋死的窒息感。
費勁地透過橡膠製造的防毒面具呼吸著空氣,那空氣透過活炭吸入時,只讓覺得心怦怦直跳,腦袋發暈,人都要窒息了,這時候吸一口空氣都如此困難,還如何說話?
“該死的,我要憋死了”
所以部隊登陸達薩已經五天了,作為中國參加世界大戰的遠征軍,拿出手的部隊自然不能太差,於是近衛陸軍第一軍團就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第一個奔赴戰場,無論軍團或是軍級編制在近衛陸軍之中只是臨時編制,近衛陸軍最大編制為師,一個軍通常是由三個步兵師配以一個炮兵師組成,至於軍團的編制則非常靈活,可以由軍組成,也可以由師組成,。只不過讓意想不到的是,他所以在的師儘管只是一支新建部隊,可卻依然被徵選入遠征軍。
不過讓他感覺心安的是,從登陸達薩以來,似乎就沒有遭遇到什麼強敵,說來也是,土耳其人在達薩一共只有幾千軍隊,甚至連內志王國這樣的阿拉伯小國的進攻都無法阻擋,更何況是強大的近衛軍。
而輕鬆的沒有遭受任何阻擊的登陸則進一步的驗證了這一點,過去的五天之中,除去土耳其的小規模反擊之外,似乎並沒有遭到什麼阻力。
但是今天所在的部隊卻在行軍時,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在這座沙漠小鎮,他們以來還可以像過去一樣,輕鬆的沒有任何抵抗的即可奪下來,可守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