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石化設計院。 x
“小馮,我給你介紹一下,這是設計院的康院長,是咱們國家第一代搞乙烯裝置的專家,學術權威。可以這樣說吧,現在國內搞乙烯裝置研究的,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康院長的學生,甚至是學生的學生。康院長,這位是我們裝備工業公司的總經理助理馮嘯辰同志,他是社科院沈榮儒教授的學生,經濟學家。”
在設計院的一間辦公室裡,吳仕燦熱情地在給馮嘯辰與一位50來歲、學者模樣的人做著相互介紹。這位學者名叫康海東,是石化設計院的副院長,老牌乙烯專家。吳仕燦很多年前就已經認識康海東了,不過打交道比較頻繁還是最近這一年多的事情。對於康海東的學術地位,吳仕燦是非常尊重的,但對他的合作態度,吳仕燦就頗有一些腹誹了。
兩年前,國家啟動了60萬噸乙烯裝置國產化的專案,提出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設一座60萬噸乙烯裝置,形成大型乙烯的建設能力,再在此基礎上推進更多的乙烯建設專案。按照此前已經形成的模式,國家財政把資金直接撥付給裝備工業公司,委託裝備工業公司作為專案的總承包,對最終的結果負責。裝備工業公司則要把專案拆分成若干個子專案,在國內尋找分包企業委託建造。
吳仕燦原來就是做化工出身的,聽說這項工作後,他主動請纓要求負責組織乙烯裝置的設計任務。說是負責,並非指由他帶領一干技術員親自去畫圖計算,而是由他去聯絡國內設計機構完成裝置的設計工作。
國內乙烯裝置設計能力最強的機構,就是這家京城石化設計院。他們曾在60年代設計過中國的第一套乙烯裝置,雖然只是年產5000噸級的小型裝置,但形成的技術積累是非常可觀的。70年代,順應全球乙烯裝置大型化的發展趨勢,由國家計委牽頭,組織了年產11萬噸乙烯裝置的技術攻關,其中裝置設計方面的任務,也是由石化設計院承擔的。
那一次的技術攻關,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果。中國在化工裝置方面的技術積累,主要來自於50年代蘇聯援助的156項重點工程,經過20年時間,這些技術已經顯得陳舊。而因為歷史的原因,國內科研機構與國外的技術交流嚴重不足,技術人員們的工作幾乎就是閉門造車,最終鎩羽而歸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這十幾年,國家執行改革開放的方針,一方面從國外大量引進先進技術,另一方面則派出人員前往國外學習取經,各研究機構的技術水平已經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對於裝備工業公司委託的大型乙烯裝置設計任務,石化設計院還是有足夠的底氣來承接的。
吳仕燦這些年一直在搞科研管理工作,對於國內各機構的技術水平都有所瞭解,他選定石化設計院來負責乙烯裝置設計工作,也是看中了石化設計院的能力。在他最初與康海東聯絡的時候,康海東以一種胸有成竹的態度,揚言半年完成理論設計,一年拿出設計圖紙,讓吳仕燦大為感慨這位老朋友的氣魄。
按照雙方簽訂的合同,裝備工業公司向設計院支付了第一期的設計費1000萬元,設計院馬上組織起了研究團隊,開始了設計工作。
設計的第一步是理論研究,主要是確定乙烯生產的工藝技術流程。吳仕燦應邀參加了幾次討論會,一開始,他被與會者嘴裡的各種概念、理論等等唬了個夠嗆,好生慚愧自己知識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並對這次設計工作充滿了希望。可再往後,他就覺得有些不妙了。理論研討會開了好幾次,大家依然停留在概念探討上,討論的話題越來越偏,有時候為一項並不重要的工藝都能夠辯上一兩個小時,而總體設計思路卻遲遲未能確定下來,這可不是一個好的現象。
針對這種情況,吳仕燦不止一次向康海東提醒道:“康院長,咱們的理論研究做得差不多了吧,是不是該開始總體設計了?”
“老吳,別急嘛,總體設計也要理論先行,如果理論研究還沒有完成,總體設計是沒法做的。你也是老化工了,這個道理應當明白的啊。”康海東每次都是這樣敷衍道。
吳仕燦當然知道要理論先行,把理論確定下來,才能開始做總體設計。可理論研究搞了這麼長時間還沒有一個結果,吳仕燦能不著急嗎?國家給整個專案的時間是十年,聽起來很長,但要做的事情也很多。理論設計完了,是總體設計,然後要出圖紙、出工藝要求。這些工藝要求到了製造企業,還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實際困難,解決這些困難也是需要時間的。等到所有的裝置製造完成,還要安裝、測試、試生產等等,十年時間可真是一點都不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