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了研究能力,對學習能力和考試能力的提升也是顯而易見的。這是因為,你完全可以把自己獲得的研究能力用來研究如何考高分,研究如何更高效地學習。實際上,我當年就是這麼做的。我的記憶力不好,學的又是文科,可我至少研究出六、七種方法來幫助記憶。這些方法不僅幫助我在高考中獲得成功,日後,我還把這些方法總結了一下,用到了《GRE詞彙突破》、《GRE顛峰詞彙》等書的編寫上。
如今,我們的社會正處在轉型期,有大量新出現的問題等待發現,等待研究,等待解決。一個真正有研究能力的人是不會為飯碗發愁的。只是可惜的是,我們的社會充斥著大量有博士、碩士學位的人,就是偏偏缺少具有真正研究能力的人。
我們再來看看黃全愈博士為我們介紹的,在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裡,讀了中學的孩子是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的。
如果說小學側重的是對孩子收集材料、獨立提問的研究能力的培養,到了中學,確定研究方法,實施研究計劃的能力,則成為培養的重點。
礦礦七年級(初中)時,獨立完成了一個“百分之百”的科學研究。
自然科學課的老師在一開學時就給孩子們佈置了科學研究的任務。要求孩子們自選一個課題,用兩個半月的時間獨立完成全部的研究過程。
課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從動物到植物,從心理學到行為科學,選什麼都行。但有一條是必須要遵守的,即一定要新,不能重複前人的研究,而且一定要有自己的獨立見解。
礦礦早已有多年“研究”經驗,一開始就認準了要做一個“真正”的科學研究—————與那些在科學實驗室工作的科學家所做的一樣。
既然白老鼠是科學家們常用的實驗工具,那就用白老鼠做研究好了。
研究什麼呢?礦礦左思右想,終於想出了個異想天開的課題:測試小老鼠的決策能力。
測試小老鼠的決策能力,並非一件容易的事。那些毛絨絨、胖乎乎的小玩意兒怎麼會聽指揮去接受你的測試呢?
礦礦從寵物店買回兩隻小老鼠。那隻白的,長著一雙亮晶晶的紅眼睛;另一隻黃的,一雙黑眼睛總是滴溜溜轉。
礦礦想出了一個用食物引誘老鼠鑽洞的方法。他用一塊硬紙板把大塑膠狗籠一分為二,在硬紙板上一左一右開了兩個洞。再把兩個一尺長的紙筒接在洞口上,測試時,讓小老鼠呆在一邊,在另一邊放上老鼠最愛吃的乳酪,然後測試老鼠鑽過洞,取得食物的時間。
他把整個測試過程分成3個階段。每個階段5天。第一階段,主要是訓練小老鼠鑽洞。那隻白色的小老鼠很機靈,每次只需十幾秒鐘就可以鑽過紙洞,吃到食物。而那隻小黃老鼠,卻是隻實實在在的小笨蛋。它從來就沒能明白,鑽過洞就會別有洞天。
第二階段,主要是讓老鼠知道左邊的洞———此路不通,右邊的洞則可以吃到食物。
按照礦礦的設計,第三階段是提供結論的階段。
那幾天,我和妻子都饒有興趣地去看礦礦做試驗。兒子手裡拿著秒錶,一絲不苟地記下小老鼠每次透過右邊洞獲取食物的時間。
別看那隻小黃老鼠有時會拉一兩個“引體向上”,卻還是那麼傻乎乎地不會鑽洞。而那隻小白鼠則10次之中有8到9次知道從右邊的洞鑽入。
測試結束,幾天後礦礦完成了他的論文。
一看他的論文,著實讓我吃了一驚!那完全是一篇正正規規的研究報告。
題目是:“老鼠有決策能力嗎?”
美國的專業學術論文都具有一個特定的格式。開篇通常是介紹,講些研究背景之類的東西,然後是研究的假設論點,即研究中想證明或反對的論點。跟著是所運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再接著就是研究中得到的新資訊材料,以及對這些材料的統計分析。最後是結論段,提出自己的見解。我把這種研究文體稱為“美式八股”。
兒子的論文一步不差地模仿了這種“美式八股”,10頁正文外加3頁附加的分析表格。從頭至尾的敘述、分析有條有理。
他的結論更讓我對兒子刮目相看。他寫道:“研究的結論既沒有支援老鼠沒有決策能力的論點,也沒有支援老鼠有決策能力的論點。因為,如果老鼠有決策能力,那隻白老鼠就不應該走進左邊的洞。但是如果老鼠沒有一點記憶力的話,它也不可能多次成功地選擇右邊的洞。所以最後的結論是,老鼠沒有作出複雜決策的能力。但它們的簡單記憶和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