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下,肯定是採納內閣票擬的決定。翰林院學士裡,也有一個負責代筆批紅的學士,這就是翰林院長了,其它學士則跟其它宰相差不多,是給意見的。
但翰林院長是代批,批紅的大權是在皇帝手裡。
所以說,皇帝是最高權力,而內閣首相是朝廷日常運轉的主持人。
內閣首相權力大小,最終還是體現在於皇帝對票擬的採納度。
而眼下張超的票擬,承乾豈能不採納?
原來李世民時的三院制,是分權制,中樞權力比較分散。而現在,內閣首相票擬製度則比原來輔佐君主處理政務時更加細緻、周到。
中樞大權歸於內閣,內閣大權歸於首輔。
這種制度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在於哪怕皇帝不勤政,甚至不聰明都沒關係,外面有內閣,內有翰林院。
君逸臣勞,哪怕皇帝一點正事不幹,朝廷依然能夠正常運轉。
而如果皇帝比較賢明能幹,那麼內閣的權力也就變弱。如果皇帝不關心政事,那麼實際政務還是由內閣決定。
相輔相成。
不過比之明代的內閣,大唐內閣卻只有一半的封駁權,議會上院也得到了封駁大權。對於內閣,多了些制衡。
但是,樞密院卻是歸於內閣統領,皇帝是軍隊的最高統領者,但內閣也是有很大的管轄權。
原來李世民的三院制,分權。
最主要的決策還是在御前三院聯席會議,三院二十七個宰相,除不在京的,都是群相議政,然後皇帝拍板決定。
這個制度,皇帝比較累,親自決策。
而現在,首相張超代皇帝先做出決策建議。
也可以是皇帝與大臣們商議。
無疑,得到承乾支援的張超,現在確實無往不利,長孫無忌一個輔相,除非得到多數宰相們的支援,否則,他根本影響不了內閣決策。
內閣九相,褚遂良、岑文字、于志寧、楊師道那都是張超的人,長孫無忌頂多得到房玄齡、杜淹、戴胄三人支援,五比四,他也佔不了多數。
長孫無忌很火。
但在這個鬼內閣裡,毫無辦法。
內閣不比過去的中書門下,過去中書門下沒有樞密院的管轄權,而現在,內閣直接統領了樞密院。
內閣也就擁有了對軍事方面的決策權。
張超反對長孫無忌提出的解散南軍,而提出要整編京畿軍隊,輔相岑文字、褚遂良、楊師道、于志寧立即表態支援。
房玄齡很平靜的也出聲支援。
於是乎,連次相都支援了,內閣裡六比一,還有兩個沒表態。
不需要那兩人表態,承乾也知道了內閣的態度了。
“那就由內閣拿出一個整編的章程來。”承乾道。
內閣做了決定,皇帝是有最終否決權的,另外議會上院也有封駁權。可皇帝現在會反對張超嗎?
議會上院新上任的院長,是張超的親家魏徵。而且這個魏徵,行事向來有些古板,對事不對人。
想說動他讓科院封駁內閣的這個整編京畿軍隊的計劃,根本不可能。
第一次議事就此結束。
當天,以皇帝李世民的名義,詔令天下。
改組中樞,設立內閣,給予票擬之權,任命了九位內閣宰相,並授張超為首相、房玄齡為輔相。又設翰林院,授翰林院批紅之權,同樣任命了九位翰林學士,其中馬周為翰林學士承旨,成為翰林院長。
重設議會。
魏徵成為上院院長,上院設六科議員,每科九名科議員,握有都督彈劾、封駁大權。
宇文士及出任下院院長,下院也擁有監督彈劾權。
中樞這的些官員五年一任,最高連任兩屆。
後面又有中樞六部、樞密院、御史臺等部衙的重要人事調整。
京師人事大調整。
這道詔令過後,緊接著是皇帝下詔宣佈退位,從此皇帝退位為太上皇,而監國太子承乾繼位皇帝。
承乾的登基就在十月十一日。
時間很緊,但漢京和張超這邊其實早就在做準備了,因此倒也不倉促。
用皇帝的名義下完這兩道詔書,皇帝也算完成了使命了。
從今以後,這天下就正式是承乾的了。
當然,京畿許多人在仔細研讀了這兩道詔書之後,也算是明白了內閣首相跟過去的中書令有什麼區別了。
內閣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