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書門下和樞密院聯席會議上,李超又是地圖,又是沙盤,還用上了圖片配文字說明,花了好大一番口舌功夫,把吐蕃的擴張以及矛盾講明白。
“陛下,諸位相國,吐蕃正在迅速崛起,如果我們不加以遏制,那麼下一步,吐蕃肯定要把平高原地區,把象雄等地征服。等他們統一整個高原,那下一步,就必然要出兵入侵東女國和吐谷渾了。”
李超手指著地圖,“這兩年,東女等國內附,吐谷渾稱服,大唐帝國的西南邊疆安穩,讓朝廷得以騰出不少力量來全力防禦北方突厥。如果這個時候西南亂起,到時打成一鍋粥,那就非常不符合大唐的利益了。”
“最可怕者,還在於吐蕃如果擊敗吐谷渾、東女等國後,那其實力,到時就堪稱一個突厥出現在我們的西南後方。那時突厥在北,吐蕃在南,高句麗在東,陛下,我們就三面皆強敵環伺,必須數面對敵啊。”
李超說的口乾舌燥,堅決主張防範於未然,要及早干預西南地區的局勢。不能任由吐蕃發展壯大,李超的干預策略都想好了,利用吐蕃新舊貴族的矛盾,挑動舊貴族叛亂,最好是直接找幾個頂尖的刺客去殺了朗日論贊。
然後嫁禍給舊貴族,迫使舊貴族們舉兵造反。這個時候,再護送蘇毗王子孫波返回蘇毗舊地,秘密聯絡蘇毗的國人,讓他們造反,脫離吐蕃。大唐再適時的聯絡下被吐蕃征服的以及還沒征服的那些周邊部族,總之,火多放幾把,燒的越旺越好。
顛覆他國政權,把西南搞亂,讓新生的吐蕃分裂。
另外,還要做兩手準備,一面謀劃吐蕃內亂,一面則讓吐蕃和吐谷渾開戰。讓他們消耗,讓他們兩敗俱傷,總之,臥榻之側,豈能容忍兩個實力強大的鄰居?
所謂上兵伐謀。
大唐用計不用兵,先讓他們內亂,最後還有東女等附屬國的兵馬做為後手,不到萬不得已,大唐並不需要親自加入戰急。
李超說的這些,是老成謀國的話。
只不過,理解他的人並不多。
副樞密使殷開山是太原起義元老,又是李世民的心腹舊部,這次朝廷改革兵制,設立樞密院,殷嶠殷開山便升任了副樞密使。
這個位置,可是軍方第二了,五軍大都督,還在樞密使和副樞密使的下面呢。
這位副樞密使跟李超的關係其實不錯,當初在徵劉黑闥的時候,殷開山算是副帥,軍旅之中患上重病,還是李超的靈丹妙藥治了別的大夫都束手無策的病。歷史上殷開山也確實死於那次軍中,現在他卻還活的好好的。
不過一碼歸一碼,殷開山很感謝李超的救命之恩,兩家關係也向來不錯。但今天在這個中書門下和樞密院的兩府聯合會議上,他卻並不感冒李超的這個複雜的計劃。
一個吐蕃而已,用的著這麼周折嗎?
“我看這個事情其實很簡單,既然這個吐蕃威脅了東女等部,那我大唐就有出兵討伐的正當理由。陛下,朝廷可以直接下一道詔書給東女諸國,再派使者去吐谷渾,讓其發兵助討。”
在殷開山的計劃裡,事情可以很簡單。
朝廷先找到理由,然後下旨討伐吐蕃,然後選個將軍,帶支部隊過去,至少兵馬數量多少其實不重要,一萬也行,三五千也好。關鍵是要這個師出之名。
有了出師之名,再有了旗號,將領士兵。
然後就可以讓東女等國出兵了,再讓吐谷渾也出兵。
其實這場討伐,就是以這些西南諸部的兵馬為主,卻由唐軍來統領,聯合征討吐蕃。
聽起來,似乎確實沒毛病啊。有什麼毛病,大唐要打一個敢侵犯大唐疆土的小邦,還需要什麼啊?
這樣就足夠了。
在殷開山看來,以夷制夷,這樣不是更直接點。
大唐指揮著這些番兵打吐蕃,肯定能贏。萬一輸了,也沒關係啊,死的反正是其它番人。
被殷開山這麼一打岔,李超覺得說不下去了。
他辛苦謀劃了好多天的計劃,殷開山卻有更簡單粗暴的。
雖然李超看不起殷開山這個計劃,但簡單直接啊,而且成本也並不高。可李超也不能說人家殷開山的計劃就不行,李世民就覺得挺好的,管他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啊,這話不是你李超經常說的嗎。
不過最後李世民還是給李超留了幾分面子的。
兩個計劃一起採納。
刺殺吐蕃贊普朗日論贊的事情,交由李超,由他去選派刺客。護送蘇毗王子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