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鬥米斤鹽之說,一斗米買一斤鹽,正常年僅,可能一斗米僅二十錢,但現在一斗糧起碼二百錢,因此這個價格不好拿捏。
“現在物價確實貴,不如這樣,暫定三百斤為一引,每引十千錢。給鹽戶的收購價,則為每引兩千錢?”李超想了想道。
一引三百斤,收購價兩千,那就是每斤大約七文錢不到,比剛才說的五文錢一斤要漲了近兩文,這可是近百分之四十的漲幅,不能說少。
大家於是都在心裡算賬。
一引三百斤,官方統收價是一引兩貫錢,而賣給鹽商是一引十貫錢,一進一出,官府一引賺八貫。
一年百姓起碼需求一百萬引鹽,那就是能賺八百萬貫。如果超發個兩三倍,那就是能一下子籌得兩千萬貫左右的鹽款。
這還沒算從鹽戶和鹽商那裡徵的營業稅,估計還能收不少。
哪怕不到三千萬,可也是兩千萬貫啊,想想都讓人激動了。
“一引十千,官銷價每斤就是三十三文餘了,鹽商還要加價,那鹽價豈不得四五十文一斤?如果推行此法,只怕百姓受苦許多。”房玄齡憂心道。
“我覺得不應當分割槽,如果分割槽,那麼官銷價格必然不同,到時朝廷要不要對鹽商實行劃區銷售?如果劃區,如何保證鹽商們不相互跨界銷售?朝廷各區的收購價、銷售價是否要調整?這樣一來,管理成本大大增加,我提議,還是統購統銷,所有的鹽統一價,每引兩千錢收購,統一價出售,每引十千錢。”
李世時這個時候突然打斷了房玄齡的話,問,“鹽稅呢,怎麼收?”
宰相們一個個都不吭聲。
其實大家剛才說的統銷每引三百斤售十千錢,意思就是裡面已經包括了稅了,這樣平均一斤三十三文多點錢,不便宜了。
可現在李世民突然問一句鹽稅,明顯意思是對這個價格不滿意。
李世民不滿意的原因很簡單,照這個方案,朝廷最多能募集兩千萬貫錢,這還是要超發幾倍鹽引的情況下。
李超低著頭不想說話。
都說北宋鹽價高,但據宋史通貨志記載,鹽引每張,領鹽116-5斤,價六貫。
北宋中期一年也就產鹽三億多斤,正常情況下,一年鹽稅一千多萬貫。
現在李超他們打算超發點,加上鹽價高點,一年弄兩千萬貫,結果李世民還不滿足。
真是有點人心不足蛇吞象了。
“朕覺得三十三文一斤鹽太便宜了,現在鬥米都二百文錢了。都說鬥米斤鹽,要不我們就鹽米價來?”
李世民這話一出,宰相們臉色都變了。
鬥米斤鹽,那是說的正常年月,如今是饑荒年月啊,這糧價都上天了,那是非常不正常的時候,怎麼能按這個時候的米價呢?
不過李世民執意要加價。
最後大家也是有些無奈了。
李超覺得可以做點讓步,統銷價每斤四十文,三百斤就是十二貫,除去成本兩千,還剩十貫。朝廷發行一百萬引鹽引,就能得利一千萬貫。如果超發一倍,就是兩千萬。
“超發太多,也是後患無窮,不如干脆多漲的價。”
“這樣吧,統購還是每引兩千,統銷每引十二千,再加上一倍的稅吧,給鹽商每引二十四千,再超發一倍。”
李超馬上在心裡得出了一個數字,按李世民這種弄法。
一引鹽利十貫,稅十二貫,成本幾乎可以不計。正常賣一百萬引,那就是兩千二百萬,如果超發一倍,那就是四千四百萬貫了。
這真的是能發財啊。
問題是,這樣搞,鹽價可就漲的不是一丁半點了。
鹽商們拿到的批發價都是每斤六十六文多了,怎麼也得加價賣吧,一斤賣個七十文肯定不止,估計得七十多文一斤了,要是朝廷再徵他們的營業稅,估計他們也會把這部分轉到百姓頭上,最終一斤鹽估計得八十文錢。
那是最少。
從一斤十文,到一斤八十文,暴漲七倍。
百姓會如何想?
李超說漲的太多,突然漲這麼多,怕是百姓有怨言。
可這次李世民並不聽勸諫,認為如今國難當頭,朝廷之前為百姓傾國救濟,如今北方胡虜威脅,朝廷必須全力抵禦。
所謂取之於民,也是用之於民,這些錢收上來,也並非他拿支享受了。
這話說出來,李超也有點無法再勸。
李世民說的也有點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