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一百萬倭奴,朝廷還真是獅子大開口啊。”
扶桑國相忍不住向太子張璟抱怨,扶桑確實有幾百萬倭人,可這些倭人已經被太子采邑的東宮官員們視為是太子的邑民,甚至視為東宮財產了。如今朝廷一句話,就要求東宮將倭國原來那些貴族豪強名主們都貶為奴隸送回中原,甚至還定了一個數字。
還挺整,一百萬。
“哪怕一個奴隸按五十貫算,不,就算按三十貫一個的批發價格算,一百萬那也是相當於三千萬貫錢啊。”國相扳著手指頭跟張璟計算。
三千萬貫啊,如果僅是收田稅,一畝才收十五文錢,整個大華一年的田賦總量不過三千萬貫左右。就算太子在扶桑把田地都收歸東宮所有,然後再租給那些倭人,畝收六斗的田租,田租也根本賺不到一年三千萬貫。
這是一筆大錢,東宮的官吏們甚至早就在計劃著如何用這筆錢了。
“這些倭奴送回中原,朝廷也不會白要我們的。到時,也是會換回船隻、耕具等各種物資的。”張璟倒是比較淡定。
他相信皇帝老爹也不會來佔他的便宜。
父親給了他十年時間經營扶桑,這十年時間他必須拿出一份合格的成績單來。征服倭國算不上成績,現在只是開始。
“就算朝廷給我們物資,肯定到時也會佔我們的便宜。一百萬倭奴啊,哪怕一個虧上十貫,也得虧一千萬。”
“國相也不要斤斤計較了。”張璟揮了揮手,目光又回到了眼前的報告之上。朝廷要求扶桑把一百萬的倭人運回中原為奴,而且說明是得把原倭國上層中層的這些貴族豪強甚至是一些小名主們都送回去。
這可不是隨便抓一百萬倭人,這是要把倭人中上層徹底的清除。
這樣做的好處他是清楚的,但力度確實超乎想象。
一百萬倭奴,甚至已經超過十分之一了。
“陛下不也說了,到時還會從東北和西南等地,遷移一批突厥人、吐谷渾人、羌人、吐蕃人、薛延陀人、契丹人、奚人、靺鞨人、室韋人、獠人、林邑人、真臘人等來扶桑嘛。”
“都是一群蠻夷,要之何用,還不如倭人好管理呢。”國相一臉嫌棄。再說,朝廷遷又能遷來多少,要走一百萬倭人,到時送來十萬蠻夷,這生意怎麼算怎麼虧本。
“朝廷也剛決定組建第十三艦隊,扶桑艦隊,專駐扶桑群島。原朝鮮艦隊,則改專駐朝鮮半島。第十三艦隊進駐扶桑後,海軍陸戰隊也將新增設第十三陸戰師進駐扶桑。原陸軍那兩萬人,也會再駐守一年時間,幫助我們加強對扶桑的控制。這些軍隊的駐紮在我們這裡,可用的是朝廷的軍費,這一年可也是筆大開支的。”
“要是朝廷能夠答應我們移民個十萬戶漢民來就好了。”國相一臉嘆惜。
十萬戶漢民,那可就是五六十萬漢民,放在扶桑,雖然依然只能佔到十幾分之一,可有十萬戶漢民,絕對能夠讓這邊的統治順利起來。
張璟搖頭笑笑,哪有這麼容易。
在這些年的擴張之下,漢民做為大華的主體民族,可謂是享受了許多擴張的紅利。基本上所有的漢民,個個手裡都有一份田地,數量還不少,堪稱都是自耕農小地主。
許多漢民還抓住了機會,開作坊建工廠,僱傭工人甚至是購買奴隸,產業做的紅紅火火的。
就算是過去許多窮山僻壤裡的百姓,也藉著這股東方,移民到邊疆,圈地建起農場,成為了農場莊園主。
說實話,現在的漢民,絕大多數都成了中產階級,小日子過的舒心的很。
起碼溫飽是不用愁的,想要再大量移民,哪裡再去找那些飯吃不飽衣穿不暖的人去。
別說十萬戶,能讓朝廷給移來十萬人口,都可以說是盡最大努力了。畢竟扶桑能有什麼,漢民過來,也頂多是多給些田地他們圈佔。
但現在田地又不值錢,哪沒有呢,人家為何要千里迢迢的飄洋過海來。
現在張璟準備吸引一批漢民來扶桑,但已經不打算靠土地來吸引人了,土地也吸引不了人。
他還是準備用些其它的招數,比如說,扶桑過去只是個傳統的農業社會,但以後扶桑做為朝廷直轄地,又是太子采邑,肯定還是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的。
這邊銀銅礦儲量極高,同時這邊的人口也多。
哪怕這次要將百萬倭人運回中原,可皇帝也答應會移來二十萬蕃人十萬漢民,那麼這裡依然是有近千萬的人口。
有人口就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