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強者為尊。
在大華展現出來的強大戰力前,九州的守護大名們並沒有什麼堅貞不屈的想法。當松浦清秀搶先到唐津請降之後,龍造寺信隆等其它大名都不甘落後,雖然還有點顧忌,沒有親自前往唐津,但也都紛紛派出了自己的家臣前來。
唐津,太子行轅外。
九州各國前來的使者們見了面,都紛紛打著招呼,過去都在一個島上。倭國是個島國,相對更封閉一些。
各島上的豪族基本上是世代統治,雖然也有權力更迭,但變來變去都是那和一些家族。
“透露一下,你們筑後國這是要降嗎?”
“難道你們肥前國不打算投降?”
“彼此彼此。”
代表大名們來的都是些名主,其實這些人也算是大名。雖然說倭國現在頒佈了班田制,但在此前,實行的還是莊園制度。貴族和地主佔據土地,在表面上這些土地是倭國朝廷所有,他們只是代理經營,在倭任書上署名,成為名田。
名田的主人就是名主,有小名主和大名主。小名主就是小地主和富裕自耕農。而大名主,則是貴族和地方豪強。
在令制國創立後,天皇還授封地方上勢力最大的大名主為守護職。
正如肥前國的守護就是大名主龍造寺信隆,但肥前國的大名並不止龍造寺信隆,松浦清秀,其實也算是大名主,大內氏等也都是肥前大名主,只不過他們沒有守護職,因此名義上肥前國是由守護大名龍造寺信隆,代替朝廷管理。
但正如倭國朝廷無法有效的控制這些守護大名一樣,這些守護大名也一樣無法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國內領地。
在各國下面,還有各個分郡,由大豪族控制著,這些大名,只是名義上聽指揮,牽頭在內政、軍事、治安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獨立性。
甚至就算是這些分郡的名主,也一樣並不完全控制著自己的分郡地盤,他們地盤內,也一樣還有許多小豪族。
整個倭國,就是由天皇皇室、朝廷、公卿,以及下面的各國守護大名,還有分郡的大名,以及地方上大大小小的豪族們控制著。
這是一種相當鬆散的上下級關係,甚至各國之間,各郡之間,各家族之間經常交戰都是常事。
只不過有的時候,相互妥協,能夠維持著一個平衡。
前來的各國大名們,其實也不完全是代表著守護大名來的,他們也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在倭國朝廷無力抵抗大華時,他們也開始為自己的家族尋找出路。
最好的出路,當然還是降華。
一群大名相互交換著看法,商議著該向大華提出什麼樣的條件。
說的最多的,還是羨慕松浦清秀,這個老賊,行動最快,佔了個大便宜。在九州所有大名之中,松清家族的地盤不算最大的,實力也不是最強的,但卻就因為下手早,倒讓他撈到極好的待遇。
一群大名們聊的倒很盡興,一個個都覺得連松浦清秀都能撈到一個旅長當,那他們這些大名,還有他們後面的守護大名,哪個不應當得到更好的待遇?
“這旅長上面是什麼?”有大名問。
“聽說是師長來的,好像還有軍長,還有集團軍司令,南北衙大帥什麼的。”肥後國的一位大名說道。
“旅長能統兵五千,那師長能統兵多少?”
“好像是一萬五還是兩萬來著。”
“這麼多?”那位大名驚歎。
兩萬兵,上次整個倭國六十餘國大小豪族們一起出兵,才湊了十萬人馬。平均一國出兵兩千不到,如肥前國,下面還有十一個分郡,一個分郡出兵不到二百。
雖說上次出的兵並不是各國各郡所有的兵力了,但倭國很少常備兵,都是些農民,遇戰時徵召。平時,各家有點護衛而已。
按倭國的傳統,除了奴隸,所有的壯丁都有責任和義務成為被募兵的物件。然後這些士兵卻必須自己補給和養活自己,這有些類似於府兵,又不完全相似。
這更是一種沉重的兵役,這些主要由農民組成計程車兵,在倭國統稱為防人。防人不是常備軍,很不正規性,是一個很沉重的負擔,農民只能通繳納重稅來免除兵役。
打仗就得徵召農民,必然會影響生產,所以很多時候,倭人的戰爭,規模都較小,時間也較短,也是因為這些原因。
兩萬個士兵,哪怕就是對於一個守護大名來說,也是一個他們無法募集到的兵員數字。就算士兵能夠自帶補給,可大名也得承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