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士的風範已若隱若現在句中景內了。下四句寫尋而不見,最後兩句倒與“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相通。末聯也道出了陸羽一生不著塵唸的高風逸態。層次分明,有條不紊;雖不講對仗,卻極自然超脫,其音調卻合詩律,仍然算作律詩。

僧皎然

(約720…?),俗姓謝,字清晝,吳興(今浙江吳興)人,早年學儒學道,安史之亂後於杭州靈隱山從佛教徒守直剃度成了和尚,後長期居於吳興杼山妙喜寺。他的著名詩學理論著作《詩式》給中國古典詩歌的創作和批評都設立了一些很重要的原則。其詩清淡自然,頗多禪旨。有《皎然集》、《詩式》等。

黃鶴樓

七言律詩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註解】:

1。黃鶴樓:三國吳黃武二年修建。為古代名樓,舊址在湖北武昌黃鶴磯上,俯見大江,面對大江彼岸的龜山。

2。悠悠:久遠的意思。

3。晴川:陽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4。歷歷:清晰、分明的樣子。

5。萋萋(qi1):草盛貌。

6。鸚鵡洲:在湖北省武昌縣西南,根據後漢書記載,漢黃祖擔任江夏太守時,在此大宴賓客,有人獻上鸚鵡,故稱鸚鵡洲。

7。鄉關:故鄉家園。

8。煙波:暮靄沉沉的江面。

【賞析】:

這首詩寫出黃鶴樓上遠眺中的美好景色,是弔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蹟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

崔顥

(?…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一年(723)中進士,曾入河東節度使手下為幕僚,後任太僕寺丞、司勳員外郎。《唐才子傳》說他:“少年為詩,意浮豔,多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壯極戎旅。奇造往往並驅江(淹)鮑(照)。”《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

行經華陰

七言律詩

崔顥

苕'山堯'太華俯鹹京,

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雲欲散,

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關險,

驛樹西連漢[田寺]平。

借問路旁名利客,

何如此處學長生。

【註解】:

1。華陰:今屬陝西,華山之北。山北曰陰。

2。苕'山堯'(yao2):山高峻貌。

3。太華:華山,有別於西南的少華山;故名。

4。鹹京:秦都咸陽,這裡借指長安。

5。天外:喻高遠。

6。三峰:指蓮花、明星、玉女,華山最著名的三峰。

7。削不成:指非人力所能削成。

8。武帝祠:指巨靈洞。

9。河山:黃河與太華。

10。枕:靠著。

11。驛路:指交通要道。

12。[田寺](zhi4):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賞析】:

這首詩是寫華陰雄奇壯闊的景象,從突兀奇特、鬼斧神工的山峰,寫到寬廣平展的要路通衢。抒發弔古感今的情感。全詩打破了律詩的起承轉合的格式,別具神韻。詩境雄渾壯闊,寓意深刻。

望薊門

七言律詩

祖詠

燕臺一去客心驚,

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

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侵胡月,

海畔雲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

論功還欲請長纓。

【註解】:

1。薊(ji4)門:在今北京市德勝門外,當時邊防要地。

2。燕臺:幽州臺。

3。一去:一作“一望”。